圖:「滷煮火燒」是北京傳統小吃,據說光緒年間,用五花肉烹煮的蘇造肉價格昂貴,人們便用豬頭肉和豬內臟代替。這個「蘇造肉變奏版」,小編在北京也嘗過了,味道與香港的滷水食物並不一樣。
清初,御廚一般都是跟隨清軍入關的滿族人組成,他們精通各種滿族菜餚。御廚多是子承父業,傳男不傳女,父親在宮裏做到一定歲數,便可以帶着兒子入宮,看自己做菜,培養接班人,如果沒有子嗣,有些菜式便會失傳。
後來因應皇帝的不同口味需要,清宮開始四處搜尋名廚,御膳房這個英雄地,講究的不是學識,而是比拼廚技手藝。要成為御廚,不局限滿族人,而乾隆時期既有滿漢全席餐單,自然有漢人廚師立足之地,即使是前朝留下來的山東廚師,亦會得到接納。而皇帝有時為博愛妃一笑,亦會召來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廚師入宮獻技。又或皇帝微服出巡時,也有看中民間小攤販手藝,而讓其當御廚的事例。可以說,只要「煮得好味」便有機會被看中入職御膳房。
乾隆是出名的「美食控」,鍾情蘇州菜。據說,乾隆下江南的時候,在蘇州織造普福家偶然品嘗了廚子張東官的廚藝後,讚不絕口,將他帶回京城,任為御廚。此後,乾隆幾乎每日都點名讓張東官做菜。蘇造肉、五香鴨就是張東官創製的菜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