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將軍澳綫停駛期間,港鐵站內有大量消防、救護人員待命。消防處昨晚表示,事故中沒有人受傷,會繼續聯同港鐵了解事故原因。
香港鐵路專業人員工會主席林偉強向《大公報》表示,昨天的鐵路故障暴露出設備維護、應急處理及復原能力的問題。他指出,故障初步懷疑由架空天線故障引發,而這類問題與設備長期老化密切相關,「如果要維修(天線)最少兩、三個小時,之前也試過,差不多兩、三年便有一次。」他又指戶外設備受天氣影響大,隧道內亦會面臨雜物干擾風險,但部分電纜使用年限已超標,維修次數需作提升。
增自動化指引設備
林偉強同時指出,車站前線人員嚴重不足,「每個車站的職員面對數千乘客根本無法應對,臨時指示牌亦缺乏,乘客只能等待。」他又指,港鐵與外部運輸機構的協調機制形同虛設,繁忙時段旅遊巴、巴士全數出勤,應急預留車輛為零,導致接駁服務出現癱瘓。
維修團隊的響應效率亦受質疑。據了解,相關專業維修組並非24小時待命,如昨天需要的架空天線維修小組,故障發生後需電話召回相關的職員,需要維修的時間將更長。
林偉強又指每條路線雖有兩、三名維修員工當值,惟在負責多條路軌檢修的情況下,應急時只能從其他組別臨時調配,專業性難以保障。林偉強更指,該類「臨時湊人」模式在多年歷史故障中反覆出現,暴露出應急機制欠系統性。
對於應急資源投入的爭議,林偉強認為現狀確是存在兩難:「養定專職應急隊伍確實增加成本,但頻繁故障對通勤和經濟的影響更難以估計。」他建議,港鐵應借鑒國際經驗,建立常態化應急預算,並與有關運輸公司簽訂預留車輛協議,及為車站配備更多自動化指引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