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中大研究助改善人工耳蝸 為失聰者帶來新希望

時間:2025-05-17 05:01:34來源:大公报

  【大公報訊】記者秦英偉報道: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與德國弗萊堡大學醫學中心攜手研究人工耳蝸的時間差精準度。研究團隊發現人工耳蝸能否精準傳遞電流脈衝的時序(即聲音抵達左耳及右耳的時間差),可能是幫助失聰人士以大腦識別聲音中細微的時間線索、恢復及改善聽聲辨位能力的關鍵。這突破性發現有助醫學界改善人工耳蝸的設計,為失聰人士帶來新希望。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提高聽聲辨位能力

  目前,全球有逾一百萬名失聰患者依靠人工耳蝸助聽。人工耳蝸繞過已受損的內耳毛細胞,通過電脈衝序列的振幅,刺激聽覺神經系統,然而仍存在不少限制。

  研究團隊為八隻早期失聰的成年大鼠植入人工耳蝸,以辨識施加於其聽覺神經上的電流刺激能否協助大鼠分辨聲音來源。結果顯示,大鼠能夠迅速分辨聲音偏重左側或右側,甚至對小至80微秒或以下的雙耳時間差極為敏銳,此雙耳時間差的敏感度與聽力正常的大鼠及人類相若,並遠高於一般雙耳植入人工耳蝸的患者。此發現讓人反思目前人工耳蝸的臨床應用,醫學界有迫切需要重新設計人工耳蝸刺激聽覺的方法,更有效地模擬自然聽覺系統的敏感度。

  研究結果有望改善人工耳蝸用者的雙耳聽覺,或可提升其聲音定位能力及在嘈雜環境中的言語解讀能力。研究團隊日後會進一步將此研究發現轉化應用於人類人工耳蝸,例如加入精確時間編碼技術及改善人工耳蝸的設計,實現新一代「仿生耳」的願景。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