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訪瀘州了解文化,不單參訪老窖,調新酒,喝老酒。隨當地好友,到堯壩古鎮,街巷分明,左右排舖,售肉賣菜,小狗曬日,鄰舍串門,景色非現代生活常見。午餐圍聚,同吃火鍋,鍋食名為「葷豆花」,屬瀘州著名美食,豬五花片、軟嫩豆腐、酸菜番茄,堆疊熱滾。
肉菜先吃一輪,再點其他食材,豬肝鮮肉上桌,菜蔬鄰店購買。門外臘乾肉品豐富,熏豬舌、臘排骨,現切現吃,味香微鹹。臘肉切片滿碟,輕涮入口,肉味更溢。現代臘肉量產,機製廠存,不受外出溫度影響。傳統手作,要依時節,明代《夷門廣牘》早提到:「五月不可做臘肉,餘月皆可造。六月須用酒、醋、鹽同醃,當日曬乾。」五月不作,或因天氣炎熱潮濕,肉難乾燥,難存易壞。其餘月份可作,要看地方溫度、乾濕,不能一概而論。
明代《遵生八箋》同有談及臘肉,做法詳細,材料用肥嫩閹豬肉,先切成段,鹽、酒調勻,塗搓入肉稍醃。醃後工序,後續如下:「大石壓去水,晾十分乾,以剩下所醃酒調糟塗肉上,以篾穿掛通風處。」肉去水晾乾,用剩餘醃料塗肉,竹篾穿起,收藏於通風處。
臘肉醃製用料,一直流傳,各人食譜,或有增減。清代《清稗類鈔》有「煮臘肉」一條,談及醃法與煮法,詳說:「以鹽漬豬肉,乾而食之,曰臘肉。或煮熟切片,或加筍煮之。」臘肉乾吃,中外皆有。筍炒臘肉,古今同存。臘肉煮熟後,可炆蘿蔔、炒芥蘭、放煲仔飯,都是現在可見的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