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環保署資助本地企業研究將廢膠再造成聲學超材料,可製成高效隔音屏障。
本港都市固體廢物回收率持續上升,業界積極尋找雜膠回收新出路,已可將難降解的廢塑膠,升級再造為具有高附加值的「聲學超材料」產品,應用於建築行業、公路和軌道交通的隔音降噪等場景,隔音效果勝過普通隔音屏。
環境及生態局表示,正協助本地企業最快於今年底在香港設廠,預期首年可處理3500公噸廢塑膠,爭取未來3至5年內,每年廢膠處理量可升至7000公噸。\ 大公報記者 王亞毛(文、圖、攝錄)融媒組(製作)
塑膠物料密度低、種類多、體積大,在收集、分類、貯存及運輸上的成本高昂,故一般回收價值不高。本地回收業界正不斷嘗試科技及創新技術,以提升塑膠物料的再造價值。本地綠色創科企業盧米科技,獲得環境局「低碳綠色科研基金」資助330多萬,研發把回收塑膠升級再造,轉化為可吸音聲學超材料的技術,以應用於工地和室內的隔音裝置及聲學部件等。
聲學超材料 可塑性強
盧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陳書宇日前接受訪問表示,聲學超材料技術最初是在2000年由香港科技大學一位教授提出,後來盧米科技進行研究,並在2014年開始進行聲學超材料的商業化工作,希望將這項技術從實驗室推向工廠量產。他舉例膠樽,先按傳統再造工藝,將膠樽變成乾淨的塑膠碎片,再按壓定型,最後放在聲學超材料工藝設備上改變結構,便可組裝成不同的吸音產品。
陳書宇表示,技術的核心在於結構而非材料本身,以往膠樽回收後,可能只能製成一個新的膠樽,附加值提升有限。這項新技術則不再局限於某一個應用領域的單向升級,可用不同化學性質的材料,滿足同樣高標準的聲學要求,製作揚聲器、可穿戴智能設備等,「只要是對聲學性能有需求的行業,這項技術都有切入的機會,拓展了行業可能性。」
他解釋,塑膠是因為太耐用、不易降解,成為難以處理的垃圾,但也正因如此,在眾多行業中,塑料能成為滿足不同工業標準的優質原材料候選。
對於在港發展的優勢,陳書宇稱,港人的環保意識很強,回收商的操作比較標準化,有助降低從回收到生產線上的難度和成本。目前這項技術的產業化供應鏈只在浙江、江蘇和廣東,他認為,要解決香港本地的垃圾問題,就必須在香港建廠,未來希望在香港建立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完成從基礎研究到商業化的完整創新鏈。
首年可處理3500噸雜膠
環境保護署助理署長(廢物管理)黃智華表示,環境局正協助盧米科技在港設立廠房,爭取在今年底或明年初落實,預期生產線投入運作後,首年本地家居廢塑膠處理量可達約3500公噸,主要回收價值最低的雜膠,相當於綠在區區一年內40%的雜膠收集量,同時力爭在3至5年內將年處理量提升至7000公噸。
黃智華表示,本港都市固體廢物每日平均棄置量連續3年下降,由2021年的日均11358公噸,減至去年的10510公噸,減幅7.5%;都市固體廢物回收率由2022年的32%,升至2023年的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