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專訪/衞炳江:跨學科改革加速AI融入

時間:2025-05-02 05:01:35來源:大公报

  圖:浸大校長衞炳江表示,學校四年前開始推動跨學科教育,逐漸取得成果。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2025亞洲大學排名近日出爐,其中香港浸會大學(下稱浸大)升勢勇猛,首度殺入50強。對於浸大近年國際排名穩步上升的核心推動力,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教授在接受專訪時表示,這要歸功於學校四年前開始推動跨學科教育,進行「政務革命」,在課程上進行跨學科改革的同時強調研究成果轉化,過去幾年都實現相當大的改革。

  浸大自2022/23學年起實踐跨學科教育模式,開設四個跨學科本科課程,2025/26學年起將開辦全新的「數位未來與人文學科文理學士」跨學科課程,亦會推出7個「跨學科第二主修」以及兩個「第二主修」課程,涵蓋文化產業管理、創意產業管理、數位娛樂,互動媒體出版、綠色科技與可持續管理、應用人工智能與可持續社會,以及創業與創新管理等領域。

  跨學科的精神是要將科技融入各個學科。衞炳江表示,從今年9月起,所有浸大學生都必須學習人工智能(AI),要讓學生擁抱科技,即使是學習藝術的學生,也需要接觸科技。他續指,過去香港的學生普遍認為文科和理科是分開的,文科生無需學習理科知識,但在人工智能時代,這種觀念已改變,所有學科都與AI相關,現在常提到「AI+某領域」的概念,無論學生主修文科、理科亦都應當擁抱技術,而這也與國家建設教育強國的發展目標相契合。

  在國家建設教育強國的背景下,浸大希望學生無論主修哪個學科都能擁抱科技,衞炳江續指在新科技的推動下,許多新學科將會湧現,他希望學生不僅僅是被動適應未來,而是成為創造未來的人,這是浸大推動學校發展、香港發展以及配合國家教育強國目標的重要方式。

  談到學生如何擁抱AI?衞炳江稱,不是讓每個學生學習編寫AI程式,而是需要學習理解AI的應用場景、能力和局限性。他舉例指,現在很多人提到ChatGPT、DeepSeek等工具,而這些工具提供的答案不一定完全正確,故如何分析它們的能力至關重要。他強調,教育重點是打破「這與我無關」或「我不需要懂這些」的觀念,讓學生接納AI。

  「一校兩園」具優勢

  近年,政府積極推廣「留學香港」品牌,各所大學也不斷推出相應措施,吸納更多非本地學生,助力香港高等教育國際化,浸大如何配合政府吸引留學生來港?衞炳江稱,此前浸大憑藉跨學科課程的改革,以及教資會的獎項和國際大學排名的成績,吸引眾多新生,也通過海內外的宣傳,令許多學生和家長看到了浸大的優勢。他介紹,浸大作為香港首個在大灣區設有校區的大學,實施「一校兩園」計劃,推行交換生項目,讓學生可選擇在珠海校園學習一至兩學期,體驗香港和內地的不同教育體系。

  在與大灣區融合方面,衞炳江指出,校方一直積極與內地的高校和機構交流,例如在中醫藥項目上保持與廣州中醫藥大學的長期合作,近期也在推進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合作。校方會向學生提供內地實習機會和其他多元經歷。他建議學生們敞開心扉,體驗和學習不同的工作方式,既要扎根香港,也必須開闊視野。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陳風、梁譯尹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