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運輸署致力改善交通,實時交通燈號調節系統透過雷達感應器及熱能探測器探測實時車輛和行人流量,改善綠燈分配時間,計劃2028年底前在全港合適的路口安裝。
建設智能城市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而交通系統作為城市運行的關鍵,其智能化升級是構建智能城市不可或缺的一環。
潘飛教授與其學生王方禹的研究團隊正通過智能交通系統推動這一願景的實現。該系統不僅着眼於提升通行效率,更致力於實現減碳目標。「車輛擁堵情況越少,由怠速或低速行駛產生的碳排放就越低」潘飛教授指出。
進一步拓展智能城市
根據美國環保署(EPA)的數據,每公升汽油燃燒約產生2.3公斤碳排放,轎車每運行一小時消耗0.5至1公升燃油。「其實每堵車一分鐘,大概會產生30克左右的碳排放」王方禹解釋道,他相信智能交通系統落地後將能夠對城市減碳作出貢獻。
此外,系統的應用範疇不僅限於車輛間的協調,更延伸至行人安全領域。團隊表示未來期望通過手機APP即時預警來車動態,降低人車事故風險;同時為急救、消防等緊急車輛提供優先通行權,大幅提升救援效率。
隨着低空經濟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向,研究團隊也在探索智能交通與空中交通的融合可能。潘飛教授坦言,空中路線多由專門機構規劃,與地面系統存在差異。團隊相信研發的圖像識別、防擁堵等核心技術,有望應用於無人機群的協調、避障與路徑優化,進一步拓展智能城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