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表《香港房屋趨勢導航2025》報告。
【大公報訊】記者鄭文迪報道:智庫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表《香港房屋趨勢導航2025》報告,預計未來5年私人住宅和公營房屋的年均落成量,分別有1.71萬及3.77萬伙,達到《長遠房屋策略》目標。報告表示,隨着公營房屋落成量步入「收成期」,綜合輪候時間料將維持下降趨勢,惟未來四年房屋委員會的年度建築開支將增加73%,基金會建議重新檢視「插針樓」和地形複雜的發展地盤,控制建築開支;同時興建更大的資助出售房屋單位,促進換樓鏈和提升流轉率。
公屋居屋年均3.21萬伙落成
報告預測,未來5年私人住宅供應將呈「先高後低」現象,今、明兩年落成量可達約2萬伙,之後會回落至2027至2029年每年約1.5萬至1.6萬伙,2030至2034年的年均落成量則介乎1.54萬至1.99萬伙。因應私樓賣地市場疲弱,報告促請政府繼續精簡審批程序,並簡化地契條款。
至於公營房屋供應,落成量正步入「收成期」,預計2025/26至2029/30年度,單是傳統公營房屋供應年均達3.21萬伙,超過《長策》目標,亦為《長策》2014年公布以來首次出現。
報告預期,公屋綜合輪候時間將維持下降趨勢,但要在2026/27年度前,達成4.5年輪候時間目標,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的短期填補作用不可或缺。報告預計,未來四年房委會的年度建築開支將增加73%,建議當局檢視「插針樓」和地形複雜的發展地盤的成本效益,以控制不斷膨脹的建築開支。
報告又提到,隨着樓價自2021年高位回落,資助房屋與私人住宅的樓價重疊範圍,擴大到100萬至500萬元之間,當中介乎300萬至500萬元的資助房屋單位,較容易受私樓潛在競爭影響,但資助房屋對中低收入家庭而言仍是置業首選,反映資助房屋有存在的必要。數據反映,資助房屋對促進公屋單位回收和流轉的作用,甚或大於打擊濫用公屋。報告建議未來興建更大面積單位,以促進換樓鏈和提升流轉率。
美國對全球多國加徵關稅,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葉文祺表示,貿易戰對本港未來5年私人住宅落成量影響不大,但若貿易戰持續,或影響樓市及發展商投地信心,補地價步伐亦可能放慢,建議政府推出配套較好的熟地、面積較小的地盤,並精簡地契條款,以及減少發展商興建附屬設施的要求,減低流標機會。
葉文祺又認為,隨着發展模式轉變,透過賣地為庫房帶來大額收入的情況,將不復見,建議政府發展北部都會區時,用好土地吸引人才和新興產業,從而提升利得稅和薪俸稅收入,改善政府財政收入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