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渠務署引進排水機械人 應對特大暴雨

時間:2025-04-15 05:01:50來源:大公报

  圖:渠務署今年斥資300萬元,最新引入4部排水機械人。圖為排水機械人「小禹二號」。

  【大公報訊】記者鄭文迪報道:雨季將至,渠務署防洪工作加強科技應用,包括斥資300萬元引入4部排水機械人,加快水浸事故處理效率。渠務署亦於去年更新防洪設計手冊,提升抵禦雨量標準,有信心可應對「2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

  天文台預料今年有5至8個熱帶氣旋影響香港,全年降雨量約為2100至2700毫米,屬正常至偏高水平。渠務署署長莫永昌昨日表示,渠務署署方已提前準備防洪工作,現已完成巡查容易水浸地點,並將緊急應變隊增至180隊,應急運作基地亦增至30個,以盡快到達水浸現場處理事故。

  渠務署近年積極應用創新科技,除早年引入的檢測機械人及清淤機械人外,今年更斥資300萬元,最新引入4部排水機械人,令渠務署現時有超過30部工作機械人。其中一部新引入的機械人「龍吸水」,成本100萬元,配備照明系統及高流量自吸式水泵,可連續運作8小時,每小時最多排出800立方米水,相當於約1/3個標準泳池。「龍吸水」適用於大範圍水浸事故,例如鄉村、馬路及地面設施水浸等;署方會在雨量達至100毫米或以上,才考慮出動機械人,並會評估降雨延續時間、地區水浸風險及實際地形環境。

  此外,渠務署已聯同部門推行「涉水線系統試驗計劃」,在水浸風險較高的5個低窪行車路段設置警示標記,以及水位監測設備「內澇監測器」,收集實時水位數據。

  莫永昌又提到,有持續留意18區水浸風險,前年9月特大暴雨後,已更新基建設施設計手冊標準,所有新落成設施,包括蓄洪池的防洪能力,需抵禦「200年一遇的暴雨」,相當於每小時172毫米的降雨量。

  至於政府斥資逾46億元進行元朗防洪壩及明渠改善工程,將首次採用排水量達每秒50立方米的超級排洪泵,雨水泵房及相關設施地基工程已完成,目前正進行挖掘,將於2030年前分階段完成,相信有助減低元朗市中心水浸風險。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