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孝子賢孫可免費將先人骨灰撒在紀念花園。
近年越來越多人選擇綠色殯葬方式,包括紀念花園撒灰以及海上撒灰,食物環境衞生署在每年春秋二祭,安排免費海上追思活動,今年未至清明節,登記網站已顯示「活動名額已滿」,今年截至本月1日已有350人參與,接近去年的一半。有殯儀業人士認為,本港綠色殯葬屬起步階段,市民接受程度有待提高,傳統觀念需時慢慢轉變。
食環署提供的綠色殯葬服務,包括指引市民將逝者骨灰撒放在紀念花園或指定水域,回歸自然,以取代以往使用靈灰龕存放骨灰。食環署回覆大公報查詢表示,現時設有13個紀念花園及3個指定香港水域,供市民撒灰;興建中的沙田石門靈灰安置所的紀念花園,預計今年落成啟用。
食環署統計資料顯示,使用綠色殯葬的宗數,由2014年佔該年死亡總人數8.4%,增至2024年的18.2%,比例為歷年最高。
海上追思活動參與踴躍
每逢春秋二祭,食環署安排免費海上追思活動,方便市民前往撒放先人骨灰的海域追思逝者。2023年、2024年清明節期間,食環署各舉辦了五次免費海上追思活動,分別有870及830人參與。今年清明節亦舉辦五次活動,包括3月23日、28日前往西博寮海峽以南,4月4日、6日及11日前往東龍洲以東,截至4月1日已有350人參與。
香港殯儀業商會永遠名譽會長吳耀棠向大公報記者表示,香港每年有幾萬人去世,平均每天有100多人,當中約8%至10%選擇綠色殯葬,較多是在紀念花園撒灰,「花園撒灰有一個墓碑,是個實物,方便親屬追思緬懷。」
吳耀棠說,傳統土葬用地緊張,而且輪候時間很長,很多市民不太能接受。火葬已成為主流,但骨灰龕位也很緊張,選擇不多,令大家開始考慮綠色殯葬,不過現時規模有限,「紀念花園數量不少,但每個花園都比較細,常只是一塊很小的草地,缺乏整體規劃,應該有足夠大的空間才有莊嚴感覺。」
吳耀棠認為,市民對綠色殯葬的接受程度有待提高,改變傳統觀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就像以前九成市民選擇土葬,現在九成選擇火葬,是個逐步改變的過程。」
為推動綠色殯葬,政府於2019年1月設立綠色殯葬中央登記名冊,供市民表明選擇綠色殯葬的心願。食環署表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超過1.5萬人已經登記。即使先人生前沒登記,後人亦可為其採用綠色殯葬。\大公報記者 王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