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有院舍為住院長者推行「自立支援」訓練,透過減約束,幫助長者提升晚年幸福感。\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大公報訊】記者王亞毛報道:院舍對難自理、神志不清的長者,往往進行約束捆綁,避免長者跌倒、自行拔除維生喉管等,但長者的身體機能和精神健康可能受影響。有七旬長者坐輪椅須用約束帶捆綁,導致傷口潰爛、精神不振,經訓練後可擺脫輪椅,繼續多年的跳舞愛好。近年多間院舍提供「自立支援」減約束,有院舍表示,長者意願很重要,希望透過減約束,幫助長者提升晚年幸福感。
「尿片都要別人包,很難受」
77歲的林國強去年發現患柏金遜症,入住院舍。他因腰骨坐不直、身體常震顫,坐輪椅出行時須包尿片,並用一條安全帶將腰部固定在輪椅上。「以前萬事靠自己,現在尿片都要別人包,很難受」,林伯伯說,退休後每天上社交舞課,現時只能在輪椅上玩手機遊戲,整日不開心,坐了幾個月,引發傷口潰爛。
近百院舍已承諾簽署約章
院舍取得林伯及家屬同意後,嘗試為他提供自立支援,安排專業評估,由護士處理好傷口、改善營養,他接受如廁訓練後,無需用尿布,並由物理治療師訓練下肢力量,用助行架嘗試站立。免除輪椅及約束帶後,林伯逐漸恢復自信,每日繞院舍步行,嘗試恢復跳舞。
頤和園窩打老道院院長魏振青表示,院舍120位長者中,逾九成需中度至高度照顧,多數不希望有太多約束,去年有22個成功個案,由原本卧床,經自立支援後已可自主步行,「長者的意願很重要,很多人到這個年紀,不想每日靠按鐘生活,讓別人幫自己做事。有一定自主性,能讓長者對生活更有盼望。」為增加同理心,院舍安排員工體驗長者約束、模擬包尿片,感受被綁着失去活動能力,有職員體驗後即時說「明日起不要約束了!」
銀創基金會主席陳靜如表示,香港約在2017年引入「自立支援」概念,為長者制定方案,增強自理能力,減少被約束、減少卧床等,很多失能長者通過復康訓練,由被照顧者慢慢變得自立自主,感覺被尊重。基金會近日草擬《安老業減約束約章》,推動在院舍和社區實踐「自立支援」照顧模式,現有近100間承諾簽署,長遠希望300間院舍簽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