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現時市民在公院門診做磁力共振是免費,盧寵茂認為會造成一定程度的過度使用。
公立醫院收費調整檢討進入最後階段,除了計劃調整急症室收費,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昨日(14日)表示,為讓資源能更精準幫助有需要的市民,政府考慮將門診部分檢查項目,如較複雜的影像檢查,例如電腦掃描(CT)、磁力共振(MRI)等,改為「按項收費」,並釐訂出合理的「共付」水平。盧寵茂強調,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是讓資源能更精準幫助有需要的市民,費用會是市民可負擔水平。
有病人組織擔心醫療費用增加基層經濟負擔,建議擴大減免範圍至基層病人和在職貧窮家庭。消息指,政府將於未來數星期內,交代公營醫療收費調整方案。\大公報記者 余風、葉浩源
急症室及住院病人獲豁免
盧寵茂昨午出席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會議後,就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問題向傳媒確認,目前市民在公立醫院門診及急症室接受電腦掃描和磁力共振等是由政府全數資助,市民完全免費,令相關服務的需求不斷上升,造成一定的過度使用,輪候時間亦愈來愈長。因此,政府考慮這些項目改為「按項收費」,亦讓市民「共付」部分費用。盧寵茂表示該費用會是市民可負擔水平,希望以收費改革形成導向,減少一些不太需要的檢查。他強調,「按項收費」只適用於門診,急症室和住院病人將不受影響,緊急情況下仍可免費接受檢查。
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是醫療改革重要一環,現時醫院管理局的收費中,政府補貼佔整體支出的97.8%,部分項目的補貼更達到100%。盧寵茂表示,收費改革是讓資源能更精準幫助有需要的市民,將考慮其本身成本,也能讓市民有合理的「共付」水平,兼顧資源運用的優次,以及市民的承擔能力。他期望收費改革能改變市民就醫的習慣,將浪費減少,並提升醫療保障,費用調整後的額外收入亦會全額投入醫療服務,令急重危疾病人不至於「大病致貧」,強調政府對醫療的承擔不會改變。
關注病人權益的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接受《大公報》訪問表示,除電腦掃描、磁力共振外,公立醫院還有很多檢查項目,包括驗血、病理化驗、心電圖等,如有其他項目需逐項收費,擔心多個檢查項目會累積一定的支付金額,對病人構成經濟負擔,特別是基層病人、需經常覆診的慢性病患者、重疾患者。他亦擔心日後基層病人倘面對一定的醫療費用時,會無奈不做有關檢查或服務,造成延誤醫治令情況惡化。
病人組織倡擴減免範圍
彭鴻昌續說,在現時公營醫療減免機制下,只有綜援領取者及75歲以上的高額生活津貼受惠人等可獲全費減免。其他比較基層的市民和在職貧窮家庭,均未能獲得豁免。他建議當局應擴大減免範圍,例如將受惠對象年齡降至65歲、在職家庭津貼及傷殘津貼等領取者等,以幫助更多真正有需要的市民。
醫療衞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表示,一直以來,香港醫療政策諮詢都提及醫療開支可持續性問題。過去收費調整多為小規模加價,2003年增加公共醫療收費減免措施,但整體醫療開支仍在增加,資源分配合理性存疑。他指出,學界和政界對共付已有定論。以自願醫保計劃為例,其中先進造影(如電腦掃描、磁力共振)在保險制度下有30%共付費。在公營體系中,病人和醫生對檢查方式選擇存在分歧,引入共付機制可增強病人責任意識,讓病人參與診治決定。同時,醫生需依據醫學指引並結合臨床判斷向病人解釋,幫助病人做決定。
林哲玄認為,設置過高共付費用可能導致經濟困難病人放棄治療。其實可以優化醫療收費減免機制,擴大減免範圍,實行分層資助,根據經濟能力讓不同人群支付不同費用,借鑒新加坡「能者多付」模式精準資助有需要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