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大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左起)林偉棋醫生、陳君賜教授及研究員康冠楠。
鼻咽癌是本港十大男性常見癌症之一,是其中一種最具侵略性的頭頸癌,癌細胞經常轉移至淋巴結及其他器官。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團隊透過次世代DNA測序技術,成功識別鼻咽癌癌細胞釋放的血漿EB病毒DNA分子特徵,可以更準確分辨出患鼻咽癌的高風險人士,同時發現他們將來患上鼻咽癌的風險是血漿中未有發現EB病毒DNA的人士的87倍。研究已於國際頂尖醫學期刊《癌細胞》(Cancer Cell)發表。\大公報記者 郭如佳
中大醫學院早前研究證實,「血漿EB病毒DNA」篩查能為無病徵患者偵測出鼻咽癌,並預測未來患癌的風險。團隊最新研究顯示,透過次世代DNA測序技術,成功識別出一系列鼻咽癌癌細胞釋放的血漿EB病毒DNA分子特徵。這些特徵與一般EB病毒感染人士的病毒特徵顯著不同。相比單靠PCR檢測,能更準確分辨出患鼻咽癌的高風險人士。
團隊同時發現,血漿中帶有此一系列特徵的人士,他們未來四年患上鼻咽癌的風險是血漿中未有發現EB病毒DNA的人士的87倍。研究結果顯示,利用DNA片段特徵為基礎進行癌症檢測,有助更精準地預測患癌風險。
助揪出無症狀患者
中大研究團隊於2013至2016年間,為逾20000名無鼻咽癌症狀的中年男性進行「血漿EB病毒DNA測試」,成功發現34名鼻咽癌患者,其中約70%為早期病例(第一期或第二期)。這項篩查證實,透過分析血漿EB病毒DNA,可在無症狀階段早期診斷鼻咽癌。2017至2020年間,團隊對同一批參與者進行第二輪篩查,再發現24名新確診患者。研究顯示,透過傳統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技術檢測出血漿EB病毒DNA的人士,未來四年患鼻咽癌的風險會較高。
中大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助理教授兼創新診斷科技中心助理科研總監林偉棋醫生表示,此項創新發現證實血漿EB病毒DNA檢測的臨床價值,更建立新型分子生物標記系統,為鼻咽癌精準篩查提供關鍵技術突破。
中大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兼創新診斷科技中心聯席科研總監陳君賜強調,將DNA片段組學分析與現有的癌症血液測試相結合,可進一步提升癌症預測的準確度,幫助早期識別患者並優化風險管理。
這項研究由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轉化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多個單位合作完成,並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InnoHK計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