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鄧太曾與「英國人」和「美國人」網上聊天,最終發現有詐。
網上情緣騙案近年經常發生,受害人包括銀髮一族。有失婚六旬婦人只憑相片,就相信對方是相中人,發展出網上情緣,結果損失超過200萬元;也有年近七旬婦人瞞着丈夫,與自稱「無國界醫生」學英文、傾心事,傾足半年才發現對方另有意圖。
年近七旬的鄧太表示,曾在社交網站接獲陌生男子私訊,邀請成為「好友」。對方報稱是英國人John,任職無國界醫生,妻子已因病過身,想找人傾心事,因見對方相貌堂堂,自己又想學好英文,於是與對方持續傾談長達半年。
鄧太透露,與丈夫的關係一般,難得有人關心,每日噓寒問暖,樂於有人跟自己傾心事。這種持續保持聯絡的關係,維持長達半年,對方從來沒有提出自己財困或要求借錢,有一日,對方反而提出打算將自己一筆財產,無償送給鄧太,鄧太恐防有詐,決定終止聯絡,「之前另一個報稱是美國人,名叫Rama,又是任職醫生,妻子因交通意外過身,又是『賣慘』!」
香港情緒健康學會會長、精神科專科醫生林美玲引述一宗求助個案,事主是一名六旬離婚婦人,在網上認識一名自稱工程師的華僑,二人交往大半年發展成情侶關係,但一直沒有見面,其間男方經常以不同藉口借錢,婦人先後向對方轉賬,累計金額超過200萬元,但仍然深信對方。後來不同住的子女發現母親有巨額轉賬紀錄,查問後才揭發騙局,於是立即報警。
「報警之後,事主很傷心,原因不是金錢損失,而是感覺自己像失戀了!」林美玲表示,類似的個案的共通點,事主一般心靈空虛,與家人的關係疏離,突然有異性主動接觸和關心,甜言蜜語騙取信任後,往往不知不覺跌入騙局。
「一般藉口包括:生意急需現金周轉、貴重禮物被扣查需付清手續費、想與受害人見面要求先墊支機票費用,甚至以一起為大家未來奮鬥為藉口,誘騙事主將巨額金錢存入虛假的投資戶口等!」她強調,網絡世界由相片到身份也可以輕易造假,所以在網上交友及結識對象時要提高警覺,保持冷靜思考,不要太快接受對方追求,「受害人不少是銀髮族,其實只要日常生活擴闊社交圈子,家人或子女只要多關心,騙徒不容易有機可乘!」\大公報記者 馮錫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