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奧妙的腸道之自閉症篇/破解腸道密碼 診斷兒童自閉症

時間:2024-12-04 05:01:23來源:大公报

  圖:研究團隊利用腸道微生物開發自閉症檢測工具,靈敏度逾九成,有望於明年面世。

  編者按

  腸道是人體中最大的器官,存在着100兆腸道菌和數百萬個神經元,能夠透過「腸腦軸線」來跟大腦雙向溝通。專家認為,腸道和心理狀態、疾病之間都存在着緊密的聯繫,被認為是「人體第二大腦」。

  多年來,科學界致力研究腸道奧秘,發現許多疾病的治療都能從腸道入手,且幾乎涵蓋人類所有的年齡階段,這或能為未來醫學的治療思路提供一定的啟發。《大公報》專訪多位研究腸道的專家並推出系列報道,逐一介紹腸道對兒童自閉症、老年多發的柏金遜症、多發性骨髓瘤,以及對跨年齡群體的睡眠障礙的影響,希望讓市民更加了解腸道,並會在飲食方面提供前沿見解,注重健康。

  阻礙兒童發展的自閉症,經研究證實與腸道微生態的關係密不可分,例如調節腸道微生態可緩解自閉症相關焦慮症狀。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早前利用腸道微生物開發自閉症檢測工具,這也是全球首個、由本港研發的非入侵性自閉症檢測工具,靈敏度逾九成,有望於明年面世。\大公報記者 余風、吳東風(文) 何嘉駿(圖)

  「最大的挑戰是自閉症患者的徵狀可以很闊(差別較大),有些很輕微,有些很嚴重。香港很多患者需等待6至18個月才能有機會獲見精神科醫生,如患者年幼,例如只有兩歲,醫護人員未必可百分百肯定其確診。現時只靠填問卷診症,還需觀察小孩發展至6歲才能了解是否確診,對家長而言是一種漫長的等待。」中大醫學院裘槎醫學科學教授黃秀娟表示,眼見自閉症患者家庭面對的困境,推動了團隊研發自閉症檢測工具的決心。

  患者腸道微生態缺多樣性

  中大醫學院早前招募1627名有自閉症及正常兒童,分析兩者的腸道微生態差異。結果發現,自閉症患者的腸道微生態中,有四組不同界別的微生物群出現變化,包括古菌、細菌、真菌及病毒。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法治療學系研究助理教授蘇奇表示,健康孩童的腸道菌群發展得很好,裏面的微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就像一個種滿花的花園,而自閉症兒童的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則很差,就如花園裏只有幾棵草,別的什麼都沒有。」蘇奇指出,自閉症兒童腸道的微生物環境,未能夠為身體提供較多的功能,沒辦法幫助消化,更難以產生足夠的小分子物質去影響其免疫及神經系統,這也令到自閉症兒童的病情更嚴重,甚至經常帶有胃腸症狀的原因。

  「每個人的腸道菌群都有差異,個體的差異很大,如要克服,需構建一個足夠大的數據庫。」蘇奇坦言過往各地都有類似的研究,但每次只有十數至數十人參與,樣本量少,得出來的數據結果差別大,因而團隊希望盡可能招募多些兒童參與此次研究。他透露在招募過程中遇上一定障礙,因香港整體人口比較少(與一些研究的地區相比),估計約有3萬名自閉症兒童,而家長多會因私隱理由而拒絕參與研究。及後經與合作的精神科醫生詳細解釋,並有合作的非政府機構幫助宣傳,加上鍥而不捨的努力,歷時三年半後,終於招募了1627名1至13歲的相關兒童作研究。

  研究團隊收集參加者的糞便樣本,利用宏基因組測序進行分析,了解他們腸道微生態的組成,再加上收集他們在飲食、藥物或疾病的數據分析。結果發現自閉症兒童的腸道中有多種微生物(包括14種古菌、51種細菌、7種真菌、18種病毒)、27種微生物基因及12種代謝通訊路徑出現改變。團隊繼而利用機器學習模型,組合31種跨界別及功能性標誌物,開發出一種嶄新且非入侵性的自閉症診斷工具。

  抽樣簡便 靈敏度可達91%

  蘇奇續指出,以往已有研究顯示分析腸道細菌或有助診斷自閉症,而這次研究是首次確認腸道內多種跨界別的微生物(包括古菌、真菌、病毒)、微生物基因及功能性通訊路徑的改變均與自閉症相關,並證實利用31種腸道微生物組成的工具偵測自閉症,整體的靈敏度及特異度分別高達94%及93%。團隊再利用醫院及社區1至6歲年幼兒童隊列進行獨立驗證,證實相關工具的靈敏度均可達91%。

  「對小朋友而言,只留一個便便樣本,其實是簡單過帶他去看醫生,而醫生還需利用數小時去訪問及觀察他。」黃秀娟欣喜地說,此研究是首個證實非入侵性腸道微生物標記檢測自閉症,利用相關工具收集樣本糞便後,再分析存在的自閉症風險。她透露近期已取得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突破性設備認證,相關測試工具有望最快於明年推出市場。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