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議員在廈門海滄生物醫藥港考察後合影。下圖:立法會考察團到訪廈門海滄生物醫藥港,議員聽取工作人員的介紹。
立法會考察團昨日(17日)在福建廈門展開第三日行程,考察廈門海滄生物醫藥港,依次參觀了醫藥產業園區及醫療科技企業。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考察後表示,感受到生物醫藥產業在協同效應下的高質量發展,亦了解到廈門當局在政策、融資、專家顧問、技術平台等方面支援企業。
有議員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建議政府設立與內地長遠合作制度安排,優化香港藥物註冊制度,逐步實現「國藥港用」,並借助香港「超級聯繫人」角色助力「國藥」走向國際。\大公報記者 蔣煌基廈門報道(文、圖)
廈門生物醫藥港負責人介紹,醫藥港啟動於2006年,目前擁有全球首個戊肝疫苗、國產首個宮頸癌疫苗、國產首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治療慢乙肝長效干擾素等眾多頗具聲名的創新產品,在新型疫苗、創新藥物、體外診斷、骨科植入材料、呼吸耗材、助聽器、第三方醫學檢驗等細分領域形成了優勢特色產業鏈群。醫藥港不止吸引龍頭企業設基地,初創也在這生態圈的協同效應中茁壯成長。
令香港市民享受平價醫藥
議員、香港註冊中醫師陳永光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指出,內地醫學尤其是生命醫學發展迅猛,「國藥港用」不僅可助香港市民享受較為平價醫藥,亦可借助香港優勢並透過閩港合作推向全球。
在廈門某醫療科技企業參觀時,陳永光難掩欣喜。他向記者表示,目之所及的外科手術材料已達國際領先水平。「比如骨傷科手術所需的植入材料,以前國人都選擇進口材料,甚至到國外手術,但現在內地的骨科植入材料已經比國外好。」
「我們很希望,也一直在向政府建議,新藥註冊標準香港與內地統一化。」航運交通界議員易志明受訪時表示,因目前香港與內地標準不同,導致內地新研發的創新藥難以及時惠及香港病患。
香港目前新藥註冊制度採用「第二層審批」,即申請在港銷售或分銷的新藥須先在參考名單內的36個國家或地區中,取得至少兩個地方或以上發出的藥劑製品證明書(CPP),以及經衞生署審查,才可申請在港註冊。
中國內地直至2022年11月1日才獲加入參考名單,但無助加快藥物在港註冊。有分析指,持有內地發出之註冊證明,仍必須持有至少一個原先32個參考國家(以歐美為主)當局所發出之註冊證明。不少內地研發的創新藥物,在國外申請註冊上市時仍面臨對科學以外的障礙,相應延遲藥物赴港註冊時間。
議員呼籲對本港藥物註冊制度予以優化,以早日惠及港人。
港可發揮優勢 助國藥走向國際
陳永光亦指出,以中藥為例,「國藥港用」其實早已普遍,如疫情期間內地贈港的諸多中藥,事實證明確有療效。除需要關注內地新藥在香港註冊應用外,最重要的是如何發揮香港「超級聯繫人」角色,把國藥推向全世界。
陳永光強調,香港是拓展海外市場的最好平台,且在稅收、金融等方面優勢明顯。中央期望香港成為國家與國際之間的「超級聯繫人」,今年港府施政報告亦提出「港澳藥械通」,特區政府應着力發揮香港優勢,協助「國藥」走向國際。
特區政府此前公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聚焦發展生命健康科技等產業。有議員亦建議政府開闢供應土地,引入更多內地藥企在港設立研發生產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