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環保視野/廚餘回收機受歡迎 擬擴至百幢公屋

時間:2023-07-10 04:02:30來源:大公报

  圖:環境保護署計劃將廚餘收集試驗擴展到全港約百幢公屋樓宇。

  【大公報訊】記者鍾佩欣報道:政府早前在五個公共屋邨共約30幢樓宇展開廚餘收集試驗計劃,計劃首六個月已有逾四成居民使用智能回收桶,累計收集廚餘量逾400公噸,環境保護署計劃在本年度把智能回收桶擴展到全港約百幢公屋樓宇。

  數據顯示,全港首個有機資源回收中心(O.PARK1)以及大埔污水處理廠合共每日可處理250噸廚餘。有立法會議員認為,政府仍有空間將回收廚餘計劃推展至更多屋邨及食肆,而環保署應探討更多不同處理廚餘環保方案,以提升本港的廚餘處理能力。

  環保署2021年數據,每日平均約有3437公噸廚餘棄置堆填區,佔都市固體廢物的三成。該署去年10月起在五條公共屋邨、共30幢樓宇試行智能回收桶計劃,收集廚餘逾400公噸,第二階段已於今年3月開始,收集到的廚餘會運往環保署小蠔灣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用以產生能源和堆肥,達至轉廢為能。

  環境保護署在部分公共屋邨試行裝設智能回收桶,收集廚餘,非接觸式設計乾淨衞生,並能自動除臭。環保署高級環境保護主任(減廢及社區回收)唐樂勤表示,公共屋邨居民普遍會把廚餘和其他家居廢物棄置於後樓梯的垃圾桶,當廚餘累積便有臭味,應用智能回收桶收集廚餘有助改善情況。

  回收有獎 可換麵食香米

  市民只須掃描「綠綠賞」會員二維碼,頂蓋便會自動打開,將廚餘放進回收桶。回收桶內置重量和容量水平感應器,當放進回收桶的廚餘重逾100克,頂蓋會在20秒後自動蓋上;當內桶即將滿載,系統會自動發送手機信息,提醒屋邨管理和清潔團隊更換內桶,防止廚餘滿溢。

  環保署更為回收計劃引入獎賞,街坊可藉回收儲積分、換禮品。環保署項目主任(減廢及社區回收)馮子榮指,市民可藉回收廚餘累積「綠綠賞」積分,並在指定公共屋邨禮品兌換機或「綠在區區」任何回收點兌換日用品或食品,例如麵食、香米、芥花籽油等。

  立法會議員陳學鋒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認為,現階段屋邨回收廚餘情況理想,周邊衞生情況已有改善,「有時我過去石排灣都看見有好多居民去倒廚餘」,居民使用數字持續平穩。陳學鋒指出,在進一步擴大廚餘回收計劃前,應先加強下游回收處理,否則廚餘收回來後也可能會被送到堆填區。他又說,目前廚餘回收量未「封頂」,有條件回收更多屋邨及食肆的廚餘。他引述環保署指,日後會持續研究轉換成回收土壤等不同方案,而政府應對回收廚餘有全方位規劃,一方面將回收計劃持續延伸至公屋及私樓,另一方面隨着處理廚餘的回收中心第二期落成,以提升廚餘處理能力。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