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城市霓裳變裝 美,自有價值

時間:2023-06-17 04:02:43來源:大公报

  光,是城市繁華的象徵。香港東方之珠之名,來自這城市的璀璨夜景,霓虹光芒便是催化劑。

  「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開店的人都想造一個招牌吸引目光,自然會選用霓虹燈。」縱橫交錯的霓虹燈招牌「爭妍鬥麗」在彌敦道兩旁伸出,在那年頭的香港是一道特別的風景線。來到二○二三年,霓虹光影在彌敦道已不復見,全港製作霓虹燈的師傅只剩七、八位,胡智楷師傅是其中一人,「怎樣去傳承?造好每一件霓虹燈,造得靚造得好,才有保留價值吧?」\大公報記者 陳淑瑩 (文、圖)

  80年代末入行,與霓虹燈結緣36年,胡智楷師傅經歷過霓虹燈在香港「當紅」的日子,「以前,『煙仔』還可以賣廣告,沙龍、萬寶路(廣告牌)大到一幅牆咁……那麼大的霓虹燈招牌,也是按1:1的圖造出來。」胡師傅說當年造霓虹燈招牌,特別是大廈天台那些大廣告牌,趕着交貨,是三、四個師傅一齊做,甚至涉及三、四個工場,「那時工作多,我和兩個師兄弟,試過一個多星期沒有回家,三個人留在工場,一直工作,攰了便在工場睡覺,怕回家睡會『起唔到身』返工。」

  學手藝 先求好再求快

  以往霓虹燈招牌掛在四、五樓的大廈外,「半空的招牌」造工細緻又有多少人看到?「有些師傅會抱着沒有人看到的心態,駁口造得不好也由得它。」90年代LED燈的出現,加上2010年政府實施「招牌清拆令」,令「高高在上」的霓虹招牌也要「落地」,沒有大型的霓虹燈工程,霓虹燈「變身」室內商店的小招牌,放在觸手可及的位置,霓虹燈師傅的手藝如何更見真章,「以前學師,好的前輩會告訴我們,學手藝,要先學造得好才求快,不要貪快做得不好都照交貨。我一直也堅持先做好。」

  霓虹美 確是一門手藝

  LED燈逐漸取代霓虹燈,胡師傅說那是必然的,畢竟霓虹燈已風行百多年,「任何新事物推出都會被廣泛推廣,LED燈的顏色、變換、花款也較多……但霓虹燈包含人的手工,屈霓虹燈確實是一門手工藝。」

  據香港大學的研究顯示,2018年全港霓虹燈招牌只餘下400多個。霓虹褪色,保育傳承的聲音隨之而來,胡師傅自有一套傳承理念,「不用手把手拉着徒弟去教……我繼續造好每一件霓虹燈,讓見到的人都覺得霓虹燈是好看的。一樣美麗的東西自然有保留價值,有人要就會有市場,有市場就有人識去造。」

  問胡師傅多年來有什麼難忘事,師傅淡然說,「我們造霓虹燈其實好悶的,你想像到,對住個火、跟住張圖去屈光管,有幾特別?有幾新鮮?所以造霓虹光管首要是不怕悶。」以為胡師傅會說「這個、那個大招牌我有份造」,冷不防他一句「沒什麼特別」。

  霓虹之光燃亮了東方之珠,背後的工匠只求踏實做事,默默守護着光。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