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報告分析顯示,本港未來10年公營房屋單位總落成量可達到36萬伙。
政府近年致力增加房屋土地公園,團結香港基金最新預測,未來五年公營房屋落成量將明顯改善,若所有單位包括簡約公屋如期落成,公屋綜合輪候時間有望從近年高位的6.1年,在2026/27年回落至4.6年;私人住宅年均落成量可達到1.9萬伙。
分析顯示,北部都會區將成為房屋供應主力,其中第二個五年期有六成公營單位來自北部都會區,當中一半屬棕地群等改劃地,有潛在延誤風險。基金會建議政府制訂具有針對性的重置及安置策略,同時做好跨部門統籌工作,盡早移除延誤風險。\大公報記者 王亞毛
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表新一份公私營房屋供應預測報告,分析本港未來十年的公私營住宅供應情況,以及解讀市場動態。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葉文祺表示,根據預測,如果公營房屋建設計劃的全數單位能夠如期落成,包括3萬伙簡約公屋的新增供應,公屋綜合輪候時間有望在2026/27年度縮短至4.6年,達到政府的目標。
落成量超長策目標兩成
本港未來10年公營房屋單位總落成量可達到36萬,比《長遠房屋策略》(《長策》)目標高出約20%;若假設部分公營房屋用地因處理遷拆等程序而延遲兩年交付,導致計劃內16%的單位延誤落成,十年將有27萬單位落成,比《長策》目標低約8%。
數據顯示,第二個五年期佔十年供應中的三分之二,當中有六成項目來自北部都會區。葉文祺表示,北都將成為未來十年單位量供應主力,亦是政府實現「頭輕尾重」供應承諾的關鍵。但他認為,北都範圍內有一半屬於棕地群等分布較零散的改劃地,存在不少複雜佔用問題,在收地及土地清理過程中需要額外時間處理,存在潛在延誤風險。
為避免延誤,葉文祺建議除了做到基建先行,更要對棕地作業者、農民等原有使用人,提出讓其接受的、具有針對性的重置及安置補償策略,政府亦要做好跨部門統籌協調工作。
穩定長期供應依賴北都
私人住宅供應方面,團結香港基金預計未來五年的供應將維持高企,2023至2027年的年均落成量可達1.9萬伙,較2018至2022年1.82萬伙有改善,但第二個五年期或較之前下降近三成至1.39萬伙。葉文祺認為,北部都會區是穩定長期供應量的關鍵,鑑於其尚有大量未釋放的發展潛力,政府必先解決包括交通、排污、保育,以及厭惡性設施等挑戰。
對於房屋委員會將於今期居屋出售時收緊綠表申請資格,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梁躍昊表示,同意公屋應該用得其所,他建議政府雙管齊下,除加強抽查,亦要為綠表家庭提供足夠誘因,騰出公屋單位,同時建議政府重推租置計劃,釋放現有公屋單位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