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新聞追蹤/議員倡公院增專人跟進候診者

時間:2023-04-19 04:24:22來源:大公报

  圖左:東區醫院急症室一名女病人,日前在急症室旁邊的無障礙洗手間內猝死,昨日門外已拉起封鎖線禁止人們進入。圖右:東區醫院急症室昨天擠滿候診病人,有長者等候近20小時仍未見醫生。

  東區醫院急症室一名58歲女病人候診逾12小時後,等候進一步檢查期間失去蹤影,近4小時後被發現於急症室無障礙洗手間(俗稱殘廁)內暈倒,搶救後不治。醫院管理局昨晚表示,涉事洗手間警報裝置運作正常,而根據既定程序,院方職員每日須定時巡查清潔洗手間七次。換言之,職員平均需3至4小時巡查一次。院方已將有關個案轉交死因裁判官跟進。

  大公報記者昨日到東區醫院現場直擊,疑為涉事洗手間門外貼有「發燒病人專用廁所」字樣,已被封鎖。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梁熙表示,對事件感到震驚,令人質疑為何醫院變成失救之地,認為醫護工作沉重,院方應增加文職人手跟進聯絡病人工作。\大公報記者 鍾佩欣(文) 攝影組(圖)

  該名女病人因為發燒,於星期日(16日)晚上約11時到東區醫院急症室,在分流站被初步評估為「次緊急類別」,等候逾12小時後,醫生於星期一(17日)上午約11時15分為她診治,並安排進一步檢查。她在等候區又等了約1小時15分,直至12時半,醫護兩次廣播呼叫她,都無人回應。4小時後,醫護於下午4時半發現她在殘廁內失去知覺,搶救約半小時後不治(詳見表)。

  廁內有緊急掣 無使用說明

  大公報記者昨日到東區醫院急症室,見到急症室等候區的推床全部爆滿,兩位病人在「等叫名」,病人普遍神志清醒,可與身旁親友正常對答。懷疑涉事殘廁已被封鎖,據悉有職員昨日到場檢查。記者到醫院二樓殘廁觀察,不時有長者或普通人士使用。記者發現殘廁內的坐廁旁有「緊急按鈕」,但沒標示如何使用。

  91歲何老太於前日(17日)傍晚6時因頭暈,由救護車送往急症室,在分流站經初步評估後,等候逾20小時,直至昨午仍未能見到醫生;兒子何先生告訴記者,明白醫護壓力大,優先處理緊急病人,媽媽因私家診所藥物效力欠理想,首次到急症室求診。

  香港醫療人員總工會副主席吳偉玲接受《大公報》查詢時表示,急症室護士一般會廣播呼叫病人名字三次,並在等候區尋找。公院輪候時間長,不少病人會自行離開,或轉到私家診所就醫。殘廁內設有「紅色緊急按鈕」,若病人在廁內感不適,按下緊急按鈕,護士立即提供協助。

  「如果失去意識都按不到(緊急按鈕)。」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說,明白公院人手不足,但類似事件已非首次發生,殘廁的緊急設施有改進空間。他建議引入更多智能裝置,加強監察病人輪候期間的維生指數。院方若叫號時無人回應,應主動到洗手間、殘廁尋找。

  籲善用科技 偵測突發暈倒

  立法會議員梁熙稱,醫管局需增派人手,建議安排文職人員或義工負責跟進聯絡病人;醫管局應善用科技,例如在廁所特別是殘廁安裝行動感應器,偵測是否有人突然暈倒。醫管局表示,職員若透過廣播系統呼叫病人後未獲回應,會根據程序再次廣播呼叫;若涉及高風險病人而呼叫第一次後無回應,職員會到等候區尋找或致電病人。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