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冒卓祺指「路票」只會在先人去世後的法事用上,不用每逢燒衣就燒一張。\大公報記者伍軒沛攝
清明時節,不少人都會為先人燒紙紮品。不少人都會順道交師傅幫忙寫一張「路票」,上面除了有先人名字,還有籍貫、出生日子、去世日子等資料。市民普遍以為,這樣是為了讓先人收到祭品的儀式,但原來「路票」並非必須,寫法上亦有講究。
香港本地紮作業工會會長冒卓祺表示,一般市民可能以為燒祭品時,要搭一張「路票」,上面須寫齊先人的資料和拜祭人的資料,作用就像是信封上的郵票一樣。但原來所謂「路票」,燒一次就夠。「有心讀過路票上文字的人就會發覺,上面寫的文字,不少都有『冥途路引』等字句,顧名思義就是死後赴幽冥路上所用的通關文牒。」他說在一般情況下,只會在先人去世後的法事上才會用上,引路只需一次,並不是每逢燒衣就燒一張。
那燒點東西給先人,就不需要「郵票」?「要!」冒卓祺拿出一張黃色的封條,上面寫着「靈寶大法司」、「月」、「日」、「封」等字。後人只需要寫上燒祭品的月份與日子,就可以進行儀式。只是開過一次路,用過一次「路票」祭祀後,以後就不用每次寫那麼詳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