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人與事/臨《靈飛經》\尹畫

時間:2025-07-30 05:02:02來源:大公报

  習字之初,我專攻大字,常用九厘米見方或七厘米乘十厘米的方格紙。當大字書寫漸成習慣,轉而練習小楷時,卻遭遇了難題──即便換上最細的小楷筆,筆下的字依舊難以縮小。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體小字,單字尺寸通常在一至一點五厘米之間,僅為大字的六分之一。為攻克難關,我摸索出「循序漸小」之法。先換用四厘米見方的日課紙,待能將字工整寫進格子,再逐步換成一點八厘米見方的紙張,而後繼續遞減。

  臨摹《靈飛經》時,我選用一點八厘米見方的練習紙,字寫得飽滿,幾乎撐滿整個格子。相較於最初寫不了小字的窘迫,如今已大有長進,卻仍需繼續精進。

  《靈飛經》素有「天下第一小楷」的美譽。唐代佛教盛行,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市井百姓,皆愛前往寺廟祈福。祈福時,抄寫經文便成風尚,「寫經體」由此盛行,《靈飛經》便是這一時期誕生的道經精品。關於其作者,董其昌認為是有「小鍾」之稱的唐代書法家鍾紹京,但後世對此存疑,不少人認為更可能是唐代無名經生所作。啟功先生在《記〈靈飛經〉四十三行本》中便指出,此乃唐代開元年間寫經生的傑作。

  細品《靈飛經》的字體,雖是楷書,卻蘊含行書筆意。字跡娟秀靈動,細膩含蓄,方寸之間盡顯萬千變化。字與字、行與行之間,有着微妙的呼應與連貫。每臨摹一字,都彷彿跨越時空,與古人展開一場心靈對話,感受他們揮毫時的心境與情懷。

  在臨摹的過程中,我愈發領悟到,書法不僅是筆墨的藝術,更是一場心性的修煉。當全身心沉浸於每一筆畫、每一個字時,外界的喧囂紛擾皆被隔絕,心中只剩對美的追求與對技藝的執著。一筆一畫,寫的是字,練的卻是內心的寧靜與專注。這恰似《靈飛經》所傳達的道家空靈之境,而我也在這墨香四溢的世界裏,尋覓着屬於自己的精神棲居之所。

  年前讀張恨水的《金粉世家》,意外發現一段關於《靈飛經》的對話。一日,金燕西造訪冷清秋家,見壁上紙條字跡秀媚,不禁誇讚。冷太太卻覺得字缺筆力,燕西解釋道:「這是《靈飛經》,最是好看。看起來,沒有筆力,但是一點也不能討便宜,不是功夫深,是寫不好的。」確實如此,想要臨摹好《靈飛經》,不付出一番心血定然不行。

  我反覆臨摹十遍,從中選出最滿意的一版,打算贈予喜愛抄經的朋友。我們相約在豫園南翔饅頭店見面,等餐過程中,我便拿出習作,在餐桌上拍照留念。沒想到,這一舉動引來服務員連連稱讚。那一刻,欣喜與欣慰交織於心。對我而言,陌生人的讚美是珍貴的鼓勵,它如同一束光,照亮習字之路,激發我對書法更深的熱愛與追求,也讓我明白,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研習中,每一份努力都值得被看見,每一次堅持都能綻放獨特的光彩。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