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鍾怡報道:過往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多種因素都與增加患上新冠肺炎的風險有關。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聯同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透過分析大量人類基因組相關的研究數據,證實吸煙及肥胖令患上重症新冠肺炎的風險增加65%至81%。此外,新型冠狀病毒的主要接收器血管收縮素轉換酶2(ACE2)可調節部分肥胖帶來的不良影響。
研究人員透過孟德爾隨機化方法,利用血糖、血壓、吸煙、肥胖及社會經濟地位等風險因素相關的基因數據,以及來自人類新冠肺炎基因組關聯研究的大型基因摘要數據,評估這些因素與患上新冠肺炎風險之間的關係。
團隊發現,吸煙、肥胖及社會經濟地位較低有機會增加患上新冠肺炎的風險。此外,社會階級與患上新冠肺炎的風險有強烈的反向關係,即社會經濟地位較低會有較高機會患上不同類型的新冠肺炎。
促盡快接種疫苗減風險
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流行病和生物統計學助理教授歐陽兆倫表示,社會階級與新冠肺炎風險之間的關聯,明確地揭示需迫切處理根深柢固的社會不平等問題,此因素亦有可能與其他疾病的成因有關。
團隊亦證實,調節ACE2或可減低那些因肥胖、超重或社會經濟地位較低人士患上新冠肺炎的風險,並有助引領相關藥物研發。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郭健安說,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經過ACE2進入宿主細胞,所以近期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均利用藥物去調節ACE2,有效阻止病毒進入新冠肺炎患者體內。
郭健安建議,這些較高風險的群組盡快接種新冠疫苗加強劑,以在患上新冠肺炎時減低重症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