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菱角外形似牛角,味道似芋頭,要打開取肉得花點工夫。
明日便是中秋節。人月團圓,家家戶戶都會預備各種過節美食,邊吃邊賞月。
還記得小時候,一家大小帶着各種應節小吃,走到維園水池旁的草地玩燈籠、點蠟燭,猶如在明月下野餐。那些要很費勁打開的菱角、外表可愛的豬籠餅、獨一無二的柚皮燈籠,原來已靜悄悄消失於我們眼前……\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邵穎(文) 林良堅、何嘉駿、黃洋港、林少權(圖)
菱角殼硬 要吃先吃力
菱角是一種包裹着堅硬黑色外殼,兩邊呈彎角形,像牛角一般的水植農作物。打開外殼是雪白的肉,口感稍硬,味道有點像芋頭,是以往中秋節必備的食物。
「菱角算不上好吃,它之所以會成為中秋食品,全因中秋時期是它的收成期。」新界本地農協會主席黃七娣說,菱角的種植非常簡單,一般在清明時節在河道和魚塘撒下菱角,中秋時節就能收成。娣姐小時候在中山家鄉時曾種過菱角,當時中秋節家家戶戶都會吃菱角。娣姐說,菱角外殼堅硬,甚至要用槌子協助打開,要吃上一個要費上不少功夫,但一家人一邊吃一邊敲,有時候咬到整個菱角都是口水都開不了,又可氣又可笑的情景,她至今仍印象深刻。
娣姐說,由於菱角吃起來麻煩,味道也不出眾,而且對農民而言經濟收益不高,這些年來已經漸漸消失於市面上,即便見到一回,年輕的新一代也不一定知道那是什麼了。
甘香鳳眼果 炒豬肉應節
民間也有用鳳眼果炒豬肉的應節小菜。鳳眼果來自蘋婆樹,每年七夕到中秋就會結果,味道有點像栗子,入口甘香。但近年來市面上亦已較少見到鳳眼果,這種五六十年代的應節食品也漸漸遠離了人們的餐桌。
豬籠餅小孩恩物 老店尋舊味
「豬籠餅其實不好吃,但造型可愛,小朋友確實很喜歡。」歷史掌故學家鄭寶鴻說,五、六十年代,一般市民買月餅,都會送豬籠餅,就是竹篾編製成的豬籠,內有一塊裝飾成豬狀的餅,用來哄小孩。後來因為竹篾容易刺手,豬籠改為用塑料做,女生喜歡吃完餅後,往豬籠裏面放些小飾物。
在長洲的郭錦記老餅店內,仍能找到可愛的竹篾小豬籠。臨近中秋,一隻隻用竹籠裝着豬仔餅在店內掛起,彩色的竹篾編織而成的豬籠,尤為顯眼,也別具氣氛。造餅師傅郭錦華說,以前的豬籠餅是用餅廠用剩下的月餅皮做的,除了甜,什麼味道都沒有,但兩者卻像是缺一不可一般,買月餅,就自然會有豬籠餅。尤其昔日物質條件尚不豐富的年代,過佳節,月餅往往用來送禮,而平價的豬籠餅則會在中秋買給家中小朋友吃。
但隨着人們中秋食品的用料愈來愈豐富,選擇也多了,豬籠餅在10年前幾乎已銷聲匿跡,現在只有小部分餅家會在中秋製作。
自家製作創意多 柚皮燈籠飄果香
說燈籠,不少人立刻想起來各種卡通造型、自己點蠟燭的紙燈籠,但若問長輩五六十年代的燈籠怎麼玩,也許長輩可以跟你聊到天亮。
「那時候,社會和經濟沒有這麼發達,大家的燈籠卻都是滿滿的創意,一個柚子皮切開四瓣,把柚子肉拿出來之後,就是一個燈籠了,有的小朋友手工好,還會在柚皮上雕刻各種圖案,放一根蠟燭,圖案就亮了起來。」元朗大橋街市的燈籠街老闆細妹姐說:「那時候幾乎是家家戶戶的小朋友都會提着自己的傑作出來,三五小夥提着燈籠在街上跑,玩玩尋寶遊戲,滿街的嬉笑聲,那種熱鬧現在很難看見了。」蠟燭點亮,柚子皮燈籠會飄出淡淡果香。
同場加映:會滾動的奶罐燈籠
細妹姐又介紹,還有一種現在已經看不到的牛奶嘜(牛奶罐)燈籠,亦是許多香港圍村村民的兒時玩意。製作牛奶嘜燈籠很簡單,在用完的牛奶罐上刺些孔,然後底部加上線軸,以鐵枝串連,再以竹子製成手柄,把點燃的蠟燭放進嘜中,簡易的燈籠就完成。每當線軸向前推進,會帶動嘜仔轉動,互相碰撞發出聲響,成為聲、畫並存的「走馬燈」。滿月高高掛,燈火滿地行的景象,現在也許很難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