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有待改善/資訊混亂 新冠康復幼童打針難

時間:2022-09-05 04:23:42來源:大公报

  圖:政府在兒童疫苗接種計劃實施上,應盡量方便家長查詢和預約,同時應增加接種點,便利兒童打針。

  政府致力加強老幼接種率,但宣傳等配套有待加強。有家長求助《大公報》報料熱線,表示有意為染疫康復、不足三歲的女兒接種新冠疫苗,但致電衞生防護中心熱線,僅獲告知「可以自己問返家庭醫生」,無奈只能自己翻查網上資訊,但資料繁多且雜亂。

  另有調查顯示,近半長者輕視新冠病毒,逾三分之一未打齊針的長者延遲接種或不接種新冠疫苗,並存在多個謬誤,包括認為新冠病毒變得較輕微、再中招的病徵不嚴重等。

  有專家認為,政府在資訊標示上可「花多點心思」,並為兒童打針提供更便利配套;有專家則提醒,本港流行的BA.5是傳染力最高的新冠病毒株,有研究指出,二次感染的人死亡及住院風險,是首次感染人士的2倍和3倍,出現後遺症風險亦更高,呼籲長者盡快接種。 大公報記者 邵穎

  讀者黃先生向《大公報》表示,其女兒現時2歲11個月大,之前未有打過新冠疫苗,今年8月初確診,令他十分擔心,幸好最後康復。為加強保護,黃先生打算為女兒接種新冠疫苗,惟致電衞生防護中心的熱線查詢,僅獲知成人的康復者打針安排訊息,至於女兒該何時打針,獲建議「可以自己問返家庭醫生」。

  冀設專職部門 答兒童打針問題

  黃先生於是自己查閱網上資訊,但因為相關網站的資料繁多且雜亂,他認為不容易找到需要的資訊,亦不確定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資料顯示是兒童的接種時間間距與成人無異,但成人與幼兒身體狀況始終不同,我也找不到其他說明,始終還是不放心」。黃先生形容目前的資訊及熱線設置「好亂」,希望衞生署能成立專職部門,解答兒童打針問題。

  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榮譽臨床副教授關日華向《大公報》記者表示,現時政府在打針資訊發放上,確實有些標示不夠清楚,「一些(資訊)可能在隱蔽的地方,或需要點擊多條鏈接才能找到」。他亦指出,目前的接種地點不夠充足,應增加接種點,便利兒童打針。他認為,兒童的疫苗接種計劃在實施上,應盡量方便家長查詢和預約,亦需要提供幼兒接種的醫生的資料。

  調查:半數長者輕視新冠

  根據現時指引,未曾接種新冠疫苗的康復者,在康復至康復後第一劑疫苗之間,應相隔30天。以上述個案中的2歲11個月大女童為例,政府專家顧問、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表示,該女童於九月初便可接種疫苗;他補充,目前本港有逾千名私家醫生提供疫苗接種,相關人士亦可直接前往診所獲取資訊。

  香港民意研究所一項針對664名60歲或以上長者的調查發現,12%受訪長者或其家人曾快測陽性未有上報,並存在多個謬誤,包括有逾半數人以為年逾80歲始屬高危一族;有長者不覺得未來疫情嚴重、再中招的病徵較輕微等。

  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聯席主席曾祈殷援引外國數據指出,BA.5變異病毒株傳播速度較BA.2快35%,BA.4/5有較高免疫逃逸能力。有研究顯示,二次感染的人死亡及住院風險,是首次感染人士的2倍和3倍,不論無病徵或病徵輕微均有機會出現長新冠後遺症。

  關日華則強調,長者屬高危群體,一旦中招,務必要看醫生,並服用抗病毒藥,可以有效降低病毒量。他又指,現在主流的變種病毒BA.4/5,傳染力不同之前的BA.2,可能引致的嚴重性不可一概而論,且幼兒、長者的抵抗力低,因此切不可輕視。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