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張凱晴報道: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於近日發表有關首個雙潛能的呼吸道類器官培養系統的研究,可將人類的呼吸道上皮在體外長期進行培養和增殖,能用於模擬包括COVID-19在內的多種呼吸道疾病。團隊這次更用優化的氣道類器官展示出Omicron變異病毒株的更高感染性。研究已於《Cell Discovery》雜誌在線發布。
在體外培養增殖
據有關論文,團隊發布的呼吸道上皮類器官培養系統,其重要性在於,新冠病毒所感染的區域主要是上呼吸道的氣道上皮,其中少數嚴重患者會出現下呼吸道或肺泡的感染。而培養呼吸道上皮的類器官,難度在於人的呼吸道由不斷分支的氣道和末端的肺泡組成;而新冠病毒主要感染這兩個區域,意味理想的「呼吸道上皮類器官培養系統」需要具有雙向分化潛能,且可存活較長的時間。
港大微生物學系的團隊與類器官技術的創始人荷蘭休布雷希特研究所的漢斯.克萊弗斯教授合作,以2018年已建立的第一個肺成體幹細胞來源的類器官(PNAS 2018)為研究基礎,並利用其進行誘導近端分化,以建立可模擬氣道上皮的氣道類器官。
團隊在教資會和創新科技署的資助下,經過四年的不懈努力,最終探索出遠端分化的方法,可建立可從形態和功能上模擬肺泡上皮的肺泡類器官,並同時保持其長期擴增、且具有雙向分化潛能的特性。此呼吸道上皮類器官培養系統提供了一個功能強大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研究工具,使得科學家可以將呼吸道的生理和疾病在培養皿中進行,代表着這一研究領域一個重大的突破。
有關研究論文由港大微生物學系的博士研究生趙文俊和劉曉娟以及研究助理教授李存博士三位共同第一作者撰寫;並獲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的姜世勃教授、荷蘭休布雷希特研究所的漢斯.克萊弗斯教授、港大微生物學系袁國勇教授和周婕博士評閱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