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大公故事/六度遷館 拒向日寇屈服

時間:2022-06-13 04:23:28來源:大公报

  抗戰時期,《大公報》以「吃下砒霜,毒死老虎,以報國仇」的氣概,號召國人同仇敵愾,抵禦侵略者,並不惜輾轉天津、上海、漢口、重慶、香港、桂林多地,決不在日寇的鐵蹄下出版一天。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染指華北,《大公報》不想在天津租界苟安。時任大公報總經理胡政之與總編輯張季鸞決定到上海開闢滬版。經過半年多籌備,《大公報》上海版於1936年4月1日創刊。唯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大公報》即着手籌備漢口版和香港版。

  漢口方面,由張季鸞率眾由滬去漢,於當年9月18日創立《大公報》漢口版。1938年中秋以後,日軍鐵蹄逐漸逼近漢口,武漢會戰拉開序幕,《大公報》不得不把開設剛滿一年的漢口館關閉,轉移到重慶出版。

  香港方面,胡政之率滬版同人飛赴香港,但因為港英當局掣肘,香港版直到1938年8月13日,即淞滬會戰爆發一周年紀念日才創刊。1940年春,隨着日軍南侵,香港形勢已呈不穩,胡政之着手為香港版尋退路,決定創辦桂林版。1941年3月15日,《大公報》在西南文化城-桂林開張出報。但隨着戰事的擴大,桂林版堅持到日軍進佔前的最後時刻,即1944年9月12日停刊。之後,全體人員徒步至重慶繼續辦報。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