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行太辛苦了,也不是賺大錢的生意,我也不願意子女接手。」碩果僅存的曬家艇船主黃玉芳(圓圖)興嘆,傳承極困難,恐怕她退休後,曬家艇將成為歷史。
昔日,夕陽西下,漁歌晚唱,充滿漁村風情的香港仔海旁停泊着數十艘曬家艇,漁民在船上曬魷魚乾及鹹鮮魚售賣,盛極一時。
今日,漁港依舊泊滿船,但遊艇佔了一半;只得一家曬家艇繼續在海上飄香。
漁業商會表示,曬家艇文化應該保留,讓下一代了解漁船文化,勿讓歷史湮滅。 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
何謂曬家艇?若問年輕人,又有幾多個會認識?有人甚至誤以為是泊躉船、泊遊艇的地方。
有別於漁船,曬家艇泊在海上一個固定位置,一般有兩層,下層用來劏魚,上層就用來曬魚。漁民將海上捕來的海產,在艇上加工、醃製、曬乾,然後出售。以前的曬家艇只曬魷魚,現在也會曬半乾的馬友。
六、七十年代吧,這裏有幾十條曬家艇。
「現在這裏就剩下我了。」70多歲的黃玉芳望着海上的船,淡淡地憶述過去40多年的海上生活。當年她嫁到船上,成為水上人,丈夫早逝,她與拍檔打理船上的一切,經營曬家艇。她獨自照顧一子一女,以往居住在船上,子女升上大學後,一家人才搬遷上岸。
年紀雖然大了,但黃玉芳寶刀未老,劏魷魚依然利落,記者看着她手起刀落,不用10秒,劏完一條魷魚。將魷魚簡單清洗後,用鐵支穿起來,拿到上層掛起來,排好在鐵網上,待太陽曬乾;若是陰天,就換到大型風乾機位置進行抽濕。
「不是曬了就等乾這麼簡單的!」黃玉芳說,因為魷魚沒有骨頭,就這樣曬乾會縮,不好看。所以曬到差不多了,還要逐個拉一拉,讓它看起來闊一點。
說這一行辛苦,除了每天要蹲在地上處理上百盒的魷魚,有時候甚至要半夜起來,看看晾曬的情況,晚上霧氣多,受潮了,魚乾會變臭,所以要看很緊。
即使子女想做,我也不會讓他們做的。
曬家艇是本地漁業的一大文化象徵,真的不傳承嗎?黃玉芳不假思索、立即答記者:「不了!」
「除了辛苦,可以說賺不到什麼大錢。」同樣做過曬家艇的香港仔漁業海鮮商會副主席陳志豪,從事漁業50多年,他覺得曬家艇若消失,將會很可惜,但這確實是一個夕陽行業,不可能有新人入行了。若不是家中有船,要特意打造一隻曬家艇,分分鐘就要花幾百萬元,還要每天做着日曬雨淋的工作。
「看顧這魚乾,就像湊仔。一落雨,就要即刻搬走魚乾,一好天,就要即刻搬返啲魚出來曬,一架子魚,可不輕的。」陳志豪說。記者看着漁工將放滿一架子的魚,扛在肩上,示範如何搬運,行一轉,只是十多步的距離,他也有點氣喘。
陳志豪很希望,香港人可以認識漁民文化,「好多香港人去日本,會去築地『朝聖』,但喺香港,就連香港仔魚市場都未去過。」他希望將香港的漁民文化,向社會推廣開去,「如果唔推廣,往後嘅小朋友只知道餐枱上有條魚,究竟係點嚟?係釣定係圍網?佢哋完全唔知。」
漁民文化是香港仔歷史發展及其組成的重要部分,但在時代巨輪的沖刷下,離港人愈來愈遠,甚至已被遺忘,有機會的話,不知會不會有人希望登船看看,體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