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興隆街街坊會主席曹秋明擔心,未來可能找不到合適的小朋友而不得不放棄飄色巡遊。
紙紮神像、飄色、包山、平安包製作、舞麒麟、大鑼鼓……列入國家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的長洲太平清醮中,這些多彩多姿的民俗工藝與表演藝術匯聚在一起,集體呈現,一代代傳承下來,已有百多年歷史。
「香港的太平清醮有60年、10年、3年一次的,只有長洲太平清醮是每年都舉辦!」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主席翁志明說。不過新冠肺炎疫情下,長洲太平清醮的重頭戲「飄色巡遊」,今年已經連續第三年取消。有街坊會主席擔憂,新一代小朋友在三年間未有接觸到這些表演,重啟飄色巡遊時,恐怕尋找合適人選時更困難,而且唯一一位製作色梗等道具的師傅因為年紀大,已經不再製作,傳承前路令人擔憂……\大公報記者 邵穎(文) 黃洋港(圖)
「為什麼小朋友叫做『色芯』?因為他們就是飄色的核心,不能缺少。」飄色巡遊中,擔當色芯的小朋友們無疑是核心角色,然而,興隆街街坊會主席曹秋明指出,近年來出生率下降,小朋友越來越難找,再加上受疫情影響,連續三年停演,即使重啟,到時適齡的小朋友對這一表演藝術全無印象,恐怕會無興趣參與。
家長怕孩子受傷染疫
曹秋明指出,如今的父母本就未必希望孩子參與這些活動,擔心容易受傷,再加上人流聚集在疫情中留下的陰霾,即使未來沒有疫情,家長亦可能不願讓孩子「冒險出演」。
「以前是個個爭住參加,仲要揀個樣貌機靈的小朋友;而家係能搵到小朋友就算不錯了。」曹秋明無奈地說,為了湊齊飄色的小朋友,街坊會已是無所不用其極,「有時就在幼稚園門口等,睇到機靈的小朋友,就hold住佢,問佢有冇興趣,或者就是問親戚朋友家的小孩。」
曹秋明說,昔日是每條街的飄色只會找本街的小朋友擔任「色芯」,但隨着小朋友越來越難尋找,便逐漸擴展到去其他街、長洲以外物色,「有一年,找了個日本小朋友,佢媽媽係長洲人,爸爸係日本人,而且又比較開明,所以就找他作為色芯。」曹秋明擔心,再這樣下去,未來可能會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小朋友,不得不放棄「飄色」巡遊。
「過去正常通關時,每年巡遊前,都會去兩三次內地訂造服裝。」硬件上的不足也令飄色的傳承受困,曹秋明說,如今飄色用到的服裝已許久未更新,現代服裝相對好解決,但古裝尤其困難,「而家如果想扮古裝,只能睇有乜古裝戲,題材很受限。」
困難不止於此,曹秋明說,長洲僅得一名打鐵師傅可以製作飄色中所需的色梗及其他鐵製道具,但老師傅80多歲了,已不再「出山」,令到飄色的主題進一步受限,而且現有道具一旦損壞,便再無替代,「如果沒有疫情,可能可以搵內地人手,或者開培訓班培養人才。」
「過往是各個街坊會比拼誰的飄色更精彩,現在是能進行就不錯了。」曹秋明認為,飄色主題有古有今、諷刺時弊,造型肖妙,極具吸引力,如果某些原因導致沒有飄色,絕對有可能令太平清醮的吸引力大減。
飄色道具積滿灰塵
大公報記者跟隨曹秋明順着由麻繩固定的梯子,爬上置放飄色道具的小閣樓,大約5、6平米的小空間裏,除了飄色所需的服裝、道具外,還存放着防疫口罩、雜物等。「以前每年『飄色』巡遊之前,大家都會頻密地上來做準備。」曹秋明說,停止巡遊的三年中,便少有上到閣樓,閣樓中的風扇現已積滿灰塵。
翁志明說,疫情嚴重,衡量風險後只能無奈取消飄色,街坊們都感失望,很多表演取消了,太平清醮也少了很多特色。不過,「太平清醮有百多年歷史,如果沒有疫情,一定有信心復辦好太平清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