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李家超表明重視市民對住屋的需求,他早前到訪劏房戶,了解他們面對的困難。
住屋問題困擾不少港人,行政長官選舉候選人李家超的政綱表明以增加土地房屋供應為目標,務實回應民眾呼聲。
有熟悉房屋政策的專家認為,提量提速增建公營房屋,有助解決基層市民的燃眉之急,紛紛獻言細化政綱內容,期望新一屆政府能理順造地建屋的不同環節,加快建屋速度、增加土地供應,令更多港人可以「住好啲」。\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
身兼選委的公屋聯會會長王坤認為,李家超以提速、提效、提量為目標,增加土地房屋供應,並提出精簡程序、加強統籌等四大核心政策(詳見表),方向正確,能回應社會對房屋問題的關注,「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方向,其實就是要施政有成果,這也是市民希望見到的。」
重啟私人參建 需完善監管
王坤認同李家超所說,房屋問題是解決多項問題的鎖匙。他認為,目前最需要是加快及加大公營房屋供應,助基層市民解困,「十年長策雖說已找到足夠用地建屋(公營房屋),但得三分之一是頭5年落成,情況並不理想。」
他認為政綱提到的重啟私人參建模式、精簡土地發展程序等建議,都有助加快房屋供應。他舉例,80年代中由私人參建的居屋「麗晶花園」,歷時兩年就完成了20多幢住宅大廈的興建,效率相當高,「當年政府有地,於是政府出地、私人承建商出力;但現時情況不完全一樣,不少私人發展商能馬上拿出手的地更多,私人參建的模式亦可以多些變化。」
不過,王坤提醒,當建屋量增加,並要借助私人市場力量建屋時,政府必須要吸取以往短樁樓等教訓,完善監管制度,保障樓宇質素及安全。
政府應善用《收回土地條例》
李家超提出的「公屋提前上樓計劃」備受關注,王坤認為,讓輪候公屋居民有多一個選擇是好事,但他估計適合納入計劃的項目不會太多,政府落實安排時要做好期望管理,否則反彈更大,「現時部分單位完成配屋後,都要幾個月後才能真正交樓入伙,提前上樓是提前配屋還是真是提前交樓呢?」他又建議,相關項目可以設立臨時街市,滿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提供免租期,紓緩居民因配套不便而增加的額外生活負擔。
針對增加房屋土地供應,王坤認為,加快舊屋邨重建,對改善舊邨居民居住環境、增加房屋供應,都有好處,「現在關鍵問題是重建接收邨安排,部分大型屋邨例如華富邨,其實有條件分階段重建。」他認為,政府應善用《收回土地條例》,並進一步簡化及理順發展流程。
測量師學會副會長兼房屋政策小組主席林家輝認為,李家超政綱提出設立司長級領導的小組,提升未來5年的公營房屋供應量及加強土地房屋供應統籌,是好事,但關鍵在於主事者是否願意「落水去做」,「特區政府從來不缺高層領導的各類工作組、委員會,但如果只是一年開一、兩次會,咁就無意思啦。」
林家輝認為,若要增加房屋土地供應,政府首要重新檢視所有閒置或使用率太低的政府用地及建築,例如各區的空置校舍,該改劃就改劃、該重建就重建;至於增加公營房屋供應,林提出將公屋大廈由現時約40層,提高至50層,變相每幅用地可快速增加25%單位供應,「技術不是問題,但規劃要拆牆鬆綁。」
審視北都規劃 放寬地積比
李家超的政綱提出,繼續推進北部都會區發展規劃、審視「綠化地」及「棕地」等,林家輝認為應進一步擴大北都涵蓋範圍,例如涵蓋羅湖以東至沙頭角一帶的邊境禁區;政府亦應趁機審視北都內的新發展區規劃,「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純住宅用地只有約10%,地積比率亦普遍只有3.6至3.7倍,點解唔可以起密啲呢?」
至於促進私人土地持有人參與發展,林家輝認為,現屆政府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已提出不錯的框架,惟條件相當「辣」,至今未有項目成事,他建議微調計劃,增加私人業權人參與誘因,「現時要私人業權人交出七成樓面起公營房屋,能否調整一下,例如交四成起公營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