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染疫者遺屬:康復才可服中藥?

時間:2022-04-29 04:23:33來源:大公报

  圖:死者家屬表示,撰寫《給香港醫療體制的一封公開信》不是想怪責醫生,而是想要透過事件反映醫療體系的問題。

  有新冠患者家屬向《大公報》發來一封公開信,稱患者3月中確診,入院未幾危殆,家人屢次要求中醫介入治療,卻遭主診醫生以「中醫藥未能達到西醫學的臨床治療標準及香港醫療制度問題」為由,斷然拒絕。患者同月病逝,今日出殯,其父悲痛呼籲醫療體系應以病人福祉為首位,引入中醫藥。患者親屬直指香港的醫療體制「有病」,「內地中醫專家都到香港抗疫,點解香港醫院仲只係用西醫藥來治療,康復先用中醫藥?」

  醫管局回覆《大公報》查詢時表示,汲取有關經驗,會積極研究如何進一步將中醫藥服務加入到公立醫院,亦會研究將現有的中西醫協作計劃擴展至更多疾病範疇。\大公報記者 楊州

  率團來港支援抗疫的中醫專家組副組長張忠德早前表示,香港要將中醫藥納入醫療體系,在中西醫合作下,即使再有新一波疫情也可以應付。但《大公報》最近收到染疫患者家屬發來的《給香港醫療體制的一封公開信》,指屢次要求為患者中醫介入治療,卻遭公院醫生拒絕,患者及後不幸離世。大公報記者聯絡患者親屬了解,患者舅父戴先生表示,外甥(患者)38歲,已接種三劑新冠疫苗,沒有長期病患,上月16日確診。因患者患有輕微抑鬱症,翌日傍晚出現幻覺自殘,致胸部及手部受傷,報警後被送入瑪嘉烈醫院外科病房,21日接受外科手術。醫生於24日通知家屬,患者情況轉差,「肺好花需要聞氧」。戴先生說,當日家人要求中醫藥介入結合西醫治療,但未獲回覆。25日患者被轉送內科隔離深切治療部(ICU)。

「中醫藥就差最後一公里」

  戴先生說,26日主診醫生回覆家屬,拒絕讓中醫藥介入治療,「原因是中醫藥未能達到西醫學的臨床治療標準及香港醫療制度問題,除非是他們對病人放棄治療,才能容許中醫藥介入治療病人」。27日患者體內新冠病毒清除並轉回普通科深切治療部,但同晚發現肺動脈阻塞,需注射薄血藥。28日患者心臟動脈出現阻塞,需接受微創手術及血液透析來清除血塊。同晚家人接獲醫院病危通知,獲容許翌日到醫院探望。延至31日,患者不幸病逝,並於今日出殯。

  「反映香港醫療體制問題」

  戴先生表示,整個大家庭約有20人,其中五人曾染疫,均在發病之初服食連花清瘟膠囊,最後康復過來,深信中醫藥的療效。「不幸的事已經發生了,親人們寫公開信,不是想去怪責醫生,只是想透過這件事反映一個問題,『真正有病的是香港的醫療體制』,內地醫護援港抗疫用的是中醫藥,市民染疫後亦可選擇服食連花清瘟膠囊,親人向醫生要求中醫介入治療,但就沒有得到醫療體系的支持」。他又說,外甥確診後症狀較輕,家人曾向內地及本地大學中醫師求助,但中醫師說過去曾將病人的中藥湯送至醫院,卻被拒之門外。

  戴先生續說,第五波疫情以來,政府提供中醫諮詢服務、中醫門診特別診療服務,以及住院病人中醫特別診療服務,但只限於中醫門診、社區治療設施及北大嶼山醫院,「中醫藥就差最後一公里,等了幾十年都沒正式納入公營醫療體系,好期待這一天到來,畀病患者多一種治療選擇」。

  瑪嘉烈醫院回覆《大公報》查詢表示,病人在深切治療部留醫期間,醫院臨床團隊一直與病人家屬保持聯繫,得悉病人家屬希望醫生與家屬指定的中醫在電話聯絡以介入治療。臨床團隊評估病人當時的臨床情況,相信病情出現逆轉機會不大,但醫生亦提議家屬可按既定機制,安排合資格註冊中醫師親自到醫院評估病人,並與臨床團隊商討治療方案。院方表示,其後沒有再接獲病人家屬有關中醫治療的要求。醫管局表示,汲取有關經驗,會積極研究如何進一步將中醫藥服務加入到公立醫院,亦會研究將現有的中西醫協作計劃擴展至更多疾病範疇,惠及更多病人。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