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至減碳目標,政府推動各種電動及其他新能源公共交通工具,惟去年新落成的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卻沒有電動小巴充電設施,在小巴業界主動向當局提出要求後,才獲預留3個指定位置。2020年《財政預算案》預留8000萬元推動電動公共小巴試驗計劃,進智的陳文俊認為有關計劃要解決三大難題:「在哪充、充多久、走多遠」,商用電動車受制於現階段技術「樽頸位」,須考慮可行性。
當局欠規劃 混能車無法善用
觀塘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有21條小巴線,其中兩條專線小巴由樂華的楊匯榮經營。楊表示車站原有設計方案未納入充電設施,業界向當局反映並多次爭取才獲批,但未知何時落實安裝,所以去年車站落成後並無充電設施,「預留的3處充電位置都在紅巴區,還要營辦商自付有關費用。」
楊匯榮說,公司14輛混能小巴已準備就緒,所認識的車主亦已準備中,只要有充電站就將混能小巴轉為電動小巴,「搞環保交通,只聽樓梯響,政府應積極參與,沒有充電站,再多電動小巴都走不動,應考慮如何規劃充電設施」,而相關開支動輒數百萬元,不可能全由營運商承擔。
陳文俊表示,2000年已參與另類燃料小巴試驗計劃,「當年充電多過行車,一輛普通小巴一日可做3000元生意,幫政府試車蝕錢,只做到1000多元生意。」他強調,營運商不抗拒環保,但要考慮可行性,「充一次電能行幾多公里,還有充電時間、充電站位置及充電設施數目。」一輛小巴每日運作需行走約300公里,「若充一次電走到200公里仍會考慮,否則充電次數多必影響運作。」
就公共運輸交匯處的充電設施,環保署回覆《大公報》表示,是由小巴營運商及有關小巴商會自行提出,相關部門協助挑選充電服務供應商。有關購置、安裝、維修和日常營運快速充電設施都不需政府資助,未納入電動公共小巴試驗計劃內。
至於電動小巴計劃進度,環保署經審核選出8款電動小巴型號,最快於2023年正式展開,將與營辦商聯繫、磋商試驗計劃下車輛的資助安排。政府會聘請供應商提供收費的充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