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遊業過去三年飽受黑暴、疫情雙重打擊,苦不堪言。政府第六輪抗疫基金,對每輛非專營巴士補助三萬元,但對於每月三至五萬元的開支成本,根本是杯水車薪,無法助業界解困,走出「嚴冬」。
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非專利巴士分會主席譚偉照表示,疫情重創旅遊業和學童車業界,「第五波疫情以來大家都處於零收入狀態,成個行業都在水深火熱中,特別是一些細公司和個體車主,因無法向銀行借貸,甚至要賣車、賣樓抵債」。
影響最嚴重的是跨境和本地旅遊巴車主,「單是旅遊巴牌照,由疫情前高峰期400萬跌至現時不足200萬,身家縮水一半,不少車主靠貸款供車,現在這些旅遊巴全成了『殭屍車』,車主零收入仍需供款,真是好慘!」
保姆車主靠兼職「吊命」
學童車協會主席林志平亦表示,早年政府向業界推廣更換環保車,大部分人仍在供車。黃色保姆車每輛月供約1.3萬元,加上司機、保姆、維護等費用,每輛車每月支出最少需三萬元,「第五波疫情學校自1月14日停課至今,分文無收,即使向銀行申請『還息不還本』都難以支撐。」
政府第六輪抗疫基金至今仍不知何時可申請,「太多公務員和郵政人員染疫,司機、學童車保姆早前獲批的16700元資助金,到現在都還未收到。」
經營保姆車近20年的王女士表示,現欠下數十萬元債務,要靠兼職做小巴司機才「吊住條命」,「希望政府盡早戰勝疫情,走出困境,恢復往日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