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就積極推動香港大學生與內地大學生的交流,畢業後又曾擔任區議員,扎根社區長達十一年,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柏良從年輕時就十分關心社會,但走上「政途」卻純屬「意外」,「是義教帶我走上從政之路」。
姚柏良近日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作為立法會議員不單要為業界解困,更要承擔起為全港市民服務,改善民生,促進香港繁榮穩定的責任,希望能夠與全體議員同心合力,共創香港美好的明天!/大公報記者 義昊(文) 蔡文豪(圖)
凡事要作理性分析,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不須怕人閒話。
若香港大學生對內地一無所知,又該如何面對未來的挑戰呢?
姚柏良少年時來到香港定居,就讀於旺角勞工子弟學校(今創知中學),在校期間深受老師們熱愛祖國、關心社群的特質所感染,當他1994年考入香港中文大學後,即使大學期間課業繁忙,但他仍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擔任香港青年大專學生協會主席,並積極推動香港大學生與內地大學生的交流活動,鼓勵兩地青年相互了解。
毋懼抹黑
讀大學籌組北上交流
1995年,姚柏良組織了與西安交通大學的交流活動。當時正值回歸前夕,然而香港的大專學界一度抗拒與內地的交往和接觸,因此活動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士貼上了負面標籤,將去內地交流抹黑為「政治表態」,沒有意義。姚柏良對此反駁道:「凡事要作理性分析,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不須怕人閒話。若香港大學生對內地一無所知,又該如何面對未來的挑戰呢?」在他與一班志同道合好友的堅持下,交流團活動得以順利開展。香港交流團先行北上前往西安,內地學生再利用暑假南下香港。
姚柏良直言,那次交流對兩地的學生都有很大的觸動和影響,他在活動中結識了不少精英,且他們至今仍然保持聯繫。全情投入社會實踐活動令姚柏良受益匪淺,所得的經歷和經驗以及社會網絡是金錢所買不到的,視野開闊,對日後的就業和人生規劃也有着很大的幫助。
畢業後,姚柏良依然熱心青年工作。2003年初,他參加了觀塘民聯會組織的義教活動,為平田邨追不上本港課程的新移民和低收入家庭學生提供功課輔導。他根據學生們的年級將他們分為不同的小組,每組約10名學生,他和其他參加義教的成員,為學生解答家課上的疑難。不少家長大讚義教行動很實際,既讓孩子學到知識,也減輕了他們的負擔,很多街坊都讓子女參加補習。
正當補習班開展得很順利時,突如其來的沙士疫情來襲,全港學校停課,補習班也被迫叫停。當時姚柏良十分擔心學生的學習進度受到影響,遂想出「停課不停學」,與其他成員變招義教,日日堅持向學生打電話問功課。
那一年,姚柏良為屋邨內逾百名中小學生提供輔導,這段經歷使他與街坊們建立深厚的感情,更為他的從政之路埋下伏線。「我在大學時就非常想服務社會,但當時也沒有想到自己會從政,正是在平田邨居民的鼓勵下,我就嘗試競選區議員。」
2008年,姚柏良當選成為觀塘區議會平田區議員,他細心觀察,着重改善社區內「出行難」的問題。平田邨有一座大廈位於岩石之上,居民若要前往此處需要搭乘三段扶手電梯,但電梯時常故障,居民為此經常需要爬樓梯,對於長者非常不便。「最怕中間一段壞了,長者上到中間才發現,不知該上該落。」姚柏良隨後向房屋署爭取在屋邨內加建升降機,方便長者及殘障人士出行。
服務坊眾
十年心力爭取平田徑
平田徑是姚柏良擔任區議員期間的另一個「傑作」。「這是我十年的心血!」他介紹,屋邨內不少學生在油塘讀書,過去來往學校只能通過啟田道「兜大圈」。他從2009年便開始爭取修築一條連接屋邨與藍田迴旋處的行人徑,並最後在2019年投入落成,令學生可以步行上學,居民也能夠徒步往油塘港鐵站或東區海底隧道巴士轉乘站,毋須擔心塞車。
去年12月,姚柏良當選成為第七屆立法會議員。記者問他感受是否不一樣,他說,「區議員與立法會議員都為市民服務,但區議員的責任是為街坊排憂解難,立法會議員要監督政府施政,推動政府推出好的政策,令市民安居樂業」。對於未來四年,他心裏早有規劃與目標,除以謙卑的心態,用心聆聽各方意見外,還要更宏觀地看待旅業發展、更具體地梳理問題、更貼地地為業界做實事,為旅遊業和香港的未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