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43歲地盤男工人疑為復陽個案,他的住所位於深水埗東廬大樓。\中通社
近日初步確診的43歲地盤男燒焊工人昨日證實確診,衞生防護中心認為屬於早前未被確診的「復陽」個案。《大公報》獲悉,本港至今錄得逾200宗確診後出現的復陽個案,而據國內外醫學雜誌研究顯示,復陽個案比例約為一至兩成,但未有證據顯示患者具有傳染性。
有醫學專家分析表示,復陽較易發生在免疫力較弱的人身上,傳染性很低,患者一般無需藥物治療。不過,專家也指出,「走漏」患者現象在全球普遍出現,提高疫苗接種率,有助大幅減慢病毒在社區傳播。\大公報記者 解雪薇
復陽一般指康復的新冠患者的核酸檢測又呈現陽性,本港的復陽個案主要經公立醫院錄得。醫院管理局回覆《大公報》查詢表示,截至8月3日,本港公立醫院錄得235名病人於出院後再次對新冠病毒測試呈陽性反應,當中有一位病人證實屬再次感染。
接二連三出現的復陽個案,令人關注復陽現象為何頻頻發生?復陽患者的傳染性如何?大公報記者翻查多個國家或地區的研究發現,染疫者出院後被檢測出陽性即復陽現象,比例不低。
病毒下降至極低水平
醫管局臨床傳染病治療專責小組暨傳染病中心醫務總監曾德賢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復陽較易發生於免疫力弱者,傳染性很低,一般無需藥物治療。港大公共衞生學院教授潘烈文早前引述醫學雜誌指出,復陽個案關乎取樣,逐漸康復的患者體內病毒量會下降至極低水平,極大機會檢測結果呈陰性,但醫學界不排除康復者體內仍可排出極少量已死的病毒,被抽中後或會出現陽性結果,便是復陽現象。
據國內外醫學雜誌研究顯示,復陽個案比例約為一至兩成。根據內地於去年三月一項報告,廣東省13例個案中,104名密切接觸者及原患者的密切接觸者均無新增感染。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四名出院復陽患者沒有傳染任何一個家庭成員,顯示重新檢測呈陽性的康復患者的傳染性相對較低或無傳染性。本港早前亦對10多名康復患者隨機調查發現,檢測呈陽性,但由於低病毒量或無病毒,未能分離出活病毒。
「走漏」現象全球普遍
就本港昨日正式確診、被列為本地源頭不明個案的43歲地盤男燒焊工(第11999宗),衞生防護中心稱,檢視流行病學資料、臨床數據和化驗結果,認為與早前未被確診的「復陽」個案脗合。
該患者在近兩月的定期檢測結果呈陰性,但抗體檢測呈陽性,是否意味社區有「走漏」隱形患者?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所謂「走漏」個案現象在全球普遍,「發現的個案只佔全部染疫者的一部分,因為無病徵或病徵輕微者未篩查出。」
梁子超指出,如復陽患者並非近期感染及攜帶變種病毒,一般出現沒有病徵、病毒量低且驗出抗體者,傳播風險低,對社區威脅不大,「高風險隱形患者會引起持續的個案,一般未引起爆發的隱形患者,屬傳播失敗者。」
他強調,如希望達至長期清零,若難以做到減少人口流動及頻密檢測,提高接種率亦可大幅減慢傳播,保護社區的長者及長期病患者,不至於在個案激增下,令醫療系統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