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年輕人必讀/細讀香港志 感受歷史脈搏跳動

時間:2021-07-12 04:23:32來源:大公报

  圖:《總述 大事記》主編劉智鵬(中)、地方志中心編輯部總監孫文彬(右)及地方志中心助理編輯宋博文(左),一起研究出版事宜。

  一地之全書,攬一地之全貌。香港第一部地方志《香港志》的首冊《總述 大事記》去年底面世,被稱為「香港人身份的備忘錄」、「修史最好的素材」,自出版以來受到社會各界關注,今年年底亦將出版第二冊志書─《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專志。香港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總述 大事記》主編劉智鵬日前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香港志是一套實用的工具書,記載着屬於每個港人的香港故事,以及在國家歷史發展長河中香港的角色,冀市民、特別是年輕人積極研讀,從中感受「歷史脈搏的跳動」。\大公報記者 黎慧怡(文)賀仁(圖)

  志不是史,歷史往往帶有史家的主觀評價,而志則是將一個地方、社會發生過的方方面面盡可能詳細記錄。《香港志》亦不例外,這個「述而不論」的原則沿用至今。劉智鵬說,地方志不應輸出歷史觀,而是由讀者自己閱讀後形成。首本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收錄了從公元前5000年先民活動到香港回歸20周年的7000多年間,香港從自然到社會、從歷史到現狀共六千多條大事,透過陳述事實,與港人一同探索香港發展的歷程。

  劉智鵬憶述,他大學時最初接觸到地方志,求學和做研究時用上不少古代地方志作參考材料,對於地方志在史學研究的作用印象深刻。「我做思想史研究,要追尋很多人物行蹤,在哪裏活動,留下什麼痕跡,地方志是最主要的參考材料。」時移世易,他認為地方志在學術上的作用貫徹始終,保存着最原始的資料,引導人們對香港歷史進行深入探索。

  國有史,地方有志,自古以來,地方志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地方官上任時必讀叢書,這是我國悠久的歷史傳統。劉智鵬認為,如今香港特區政府的官員亦應一讀香港志,熟知香港上下數千年的狀況,相信對施政會有正面作用。他堅信,歷史是人的歷史,不同於古代只作為某個階層的讀物,現今組成歷史的人都有權回看歷史,「所以香港地方志不只是為了官員,而是所有香港人都應該看,是屬於所有人的故事。」

  劉智鵬說,就《大事記》而言,已是一本非常有用的工具書,「即使如今資訊科技發達,但《大事記》九成以上的資訊是不容易在互聯網上找到,我相信有了這本書後,互聯網上關於香港過去的資訊豐盈許多。」他介紹道,市民可以從《大事記》中找尋自己出生當年當月當日或前後香港發生過的大事,感受自己與身處這個城市的關聯。

  接觸香港史的超級市場

  另一個「好玩」的做法,則是將一件件大事當作拼圖,拼湊屬於自己理解的香港歷史全貌。劉智鵬說:「閒來無事時,可以從《大事記》開頭逐頁看,掀掀下1000年,100年,到開埠再進入現代,比如某日發生了一件大事,幾頁之後又有同一件事的新發展,直到事件完結。」他將這個過程比作「感受歷史脈搏的跳動」,讀者就能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基本的歷史框架,整個歷史事件從頭到尾都會變得清晰。「如果我是年輕人,我會鍾意咁做,可以DIY執材料,炒一味適合自己的『好餸』,這就是香港年輕讀者接觸香港史的超級市場!」

  香港志的三位主編「二劉一丁」──劉智鵬,連同兩位歷史學家劉蜀永、丁新豹,在香港地方志中心成立前,已不斷探索地方志的編修。劉智鵬說,中心成立前15年,他們不停在香港、內地、台灣、澳門等地各處奔走,為修志做了大量準備工作,推動和探索香港啟動地方志的可能,最後找到團結香港基金,團結香港學界進行編修,更形容是香港志的「理想歸宿」,亦是香港志民間編修的特色。

  籲政府開放檔案支援修志

  劉智鵬坦言,香港回歸後,港人渴望認識香港的過去和歷史,然而過去這方面的成果一直不夠豐富,於是多年來鍥而不捨地推動做一本地方志,記錄香港發生過的事情,成為市民認識香港過去的理想資料庫。劉蜀永表示,編修香港志,不僅繼承中國編修地方志的文化傳統,還希望港人找到自己的「根」,「《總述 大事記》就是透過史實的陳述,和香港人一同探索和討論香港是怎麼來的、香港人是怎麼來的,以及香港和國家的關係是什麼三個問題。」

  在團結香港基金的組織下,香港志的編修進入新軌道。對於目前修志仍需支援之處,劉智鵬表示,希望政府有關部門盡量配合開放檔案,有些未入檔案館的資料,應配合中心修志需要開放,亦期望能與資深公務員做深度訪問,了解當年資料上未必記載到的事情。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