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孫澤洲、謝軍、張熇院士到訪香港理工大學,與香港本地航天科學家交流。在這次赴港交流的團隊中,還有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王婧雨、王海嘯、李龍、李之宇和董捷五名優秀青年代表,他們均與香港高校開展過合作,或有赴港學習的經歷。
這些曾經在香港求學的航天人,今次回到自己熟悉的城市,都有不一樣的親切感。
王海嘯:看到楊利偉,我也想去宇宙
曾經在香港科技大學求學的王海嘯,如今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國際業務部亞非工作處任職。再次登上香港學校的講堂,他感慨,香港是一個包容的城市,東西方文明在這個狹小的地方盡情碰撞,迸發出璀璨、耀眼的火花。在香港的幾年時間裏,除了專業知識,自己最大的收穫是透過香港看到了世界,不斷培養了更加國際化的視野和格局。
王海嘯在港科大讀的是碩士,本科就讀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他說,當年讀高中時,看到教學樓下的小賣部電視裏,正播着神舟五號將楊利偉送上太空回到地球出艙的畫面,自己很興奮。「我大喊了一句,我也想去宇宙看看!」於是乎,次年的高考,王海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就是覺得想要離航天更近一些。」
王海嘯2012年加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並作為地面系統設計師,參與了我國第一個出口的遙感衛星──委內瑞拉遙感衛星專案。他說,這樣規模的項目正常研製周期需要兩年的時間,為了滿足用戶的特殊要求,自己和團隊加班加點,三班倒,愣是將周期縮短了30%,17個月就完成了系統交付。
經過一眾航天人的努力,目前,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實現出口的宇航產品涵蓋了通信衛星、遙感衛星、衛星應用、航太基礎設施、宇航單機部組件及元器件等各方面,中國航天已成為全球宇航市場的重要參與方。
李之宇:導師一句話一生受用
同樣在五院工作的李之宇,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通信與導航衛星衛星總體部的產品設計工程師,也是香港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碩士畢業生。他說,在香港求學時,一位導師給他的印象非常深刻,該導師在授課,以及在指導李之宇的畢業設計的時候,一直在說同一句話:你在學習一項技術,一項知識的時候,你一定要知道這個技術知識是怎麼用的,是怎麼能改變我們的一些生活或行為。李之宇說,這句話其實一直陪伴着他現在的工作。
他說,中國的航天科技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電視都是通過衛星接收才能收看。之後,國家的通信衛星誌在改良中國人乘坐飛機、高鐵、輪船的體驗,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人坐飛機就可以聯網。「北美的飛機聯網率達70%,因為他們有波音公司;中國現在的飛機聯網率僅5%,但這個情況在不久後就會改變。」
王婧雨:要把完美帶到太空
王婧雨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設計部,目前在部門辦公室從事綜合管理工作。去年9月至11月,她作為試驗隊隊員,參與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的任務,這也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353次發射。70多天的發射場生活,她登上發射塔架,來到廠房,跟隨專家和同事,親身經歷了長五遙五火箭從進場、總裝、分系統測試、總檢查、垂直轉運到發射的全過程。她分享道,發射場的廠房外,有這樣一句話:顆顆螺釘連着航太事業,小小按鈕維繫民族尊嚴。
「我也更直觀地感受到,航天是一個複雜巨大系統工程,需要總體和分系統的協調配合,需要每個崗位都秉持嚴慎細實的工作態度,將每一個細節打磨到極致,把完美帶到天空。」
董捷:兩地未來更多合作
參與這次交流的年輕航天人還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總體主任設計師董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高級工程師李龍。
董捷來自航天五院總體設計部,今次他代表交流團隊介紹在探月與深空探測領域。他說,香港理工大學與航天五院一直以來的合作情況與未來的合作計劃,兩個機構的合作集中在地形分析和精密機械兩個領域。
李龍:堅信每個航天人都綻放色彩
李龍表示,此次能夠跟隨航天科學家團隊來到理大參加這次交流活動,感到非常的榮幸和親切。他自2016年從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畢業之後,加入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到現在快滿五年時間了。在此期間,他見證了我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墨子號、悟空號、嫦娥4號、5號,天問1號,空間站核心艙,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以及此次神州12號等都圓滿完成了任務。
「在此,我想藉着這個平台和機會,對從事科研和熱愛技術的廣大香港師生講,中國航天能夠為大家提供優質的資源和成長的時間,在這個舞台上,我堅信每個人都會綻放出自己的色彩,照亮我們的強國航太夢!」李龍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