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英倫漫話/古鎮傳說\江 恒

時間:2025-10-30 05:02:08來源:大公报

  多年前的一個萬聖節,我拜訪了惠特比小鎮(Whitby),沿着陡峭的山路拾階而上,到達山頂,正好是一百九十九級台階。月光下,眼前的建築像一隻蹲伏的怪獸,發出冰冷幽暗的光,晚風吹過門前黑黝黝的墓地,沙沙作響,彷彿是德古拉伯爵的腳步聲。

  是的,這就是愛爾蘭作家布萊姆.斯托克筆下的聖瑪麗教堂,也是啟發他寫出著名吸血鬼小說《德古拉》(Dracula)的歷史古蹟。一八七八年,在英國導演亨利.歐文的盛邀下,斯托克離開都柏林前往倫敦發展,為尋找創作靈感,他來到小鎮惠特比,住所與聖瑪麗教堂隔海相望,每當夜深人靜之時,他便在窗前陷入沉思:對面山頂那座荒涼的建築,平靜的外表之下一定驚心動魄。

  他在書中寫道:「一兩分鐘我什麼都看不見,因為雲的陰影遮蓋了聖瑪麗教堂。隨着雲層掠過,我可以看到鄰近的惠特比修道院的廢墟出現了。當一道窄光的邊緣像一把利劍般移動時,教堂和教堂的院子逐漸變得清晰了……在我看來,似乎有黑暗的東西站立在閃閃發光的白色雕像後面,我無法分辨那是人類還是野獸。」這個讓斯托克分不清是人是獸的怪物,正是大名鼎鼎的「吸血鬼德古拉伯爵」,現今所有吸血鬼故事幾乎都脫胎於斯托克創作的這個原型。

  實際上,斯托克並非憑空想像,這個怪物一定程度上來自於斯托克的童年記憶。早在十八世紀三十年代,歐洲在經歷過一場吸血鬼恐慌後,「吸血鬼」(vampire)這個詞便在大眾中普及。到了一七四五年,牛津詞典首次收錄了該詞條,並給它下了一個嚇人的定義:「這是一種幽靈,它在晚上就會離開墳墓,尋找有新鮮血液供它吮吸的獵物。」此後有關吸血鬼的故事在英國廣泛流傳,甚至在十九世紀的英國文壇掀起吸血鬼文學的創作熱潮。

  於是就有了那場膾炙人口的「日內瓦湖畔聚會」。一八一六年,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和私人醫生波里杜利來到日內瓦湖度假,其間遇到詩人雪萊及其妻子瑪麗.雪萊。他們為了打發讓人抑鬱的漫長雨天,決定一起講鬼故事,最終演變成一場轟動文壇的創作比賽。瑪麗.雪萊根據當晚的故事寫出聞名於世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而波里杜利按照拜倫的口述撰寫了經典的《吸血鬼》(The Vampyre),他也因此被公認為吸血鬼文學浪漫主義學派的先驅。

  與早期青睞黑暗墓地、荒廢城堡的哥特派吸血鬼文學流派不同,浪漫主義學派擺脫了傳統善惡二元對立的情節,故事內容和人物刻畫更加豐富立體,以代表作《德古拉》為例,主人公德古拉伯爵一改以往吸血鬼醜陋骯髒的形象,變得相貌英俊,舉止優雅,其內心世界也更加複雜,更具人性化。尤其是作者從愛爾蘭人的視角切入,投射了人民反抗英國高壓統治和對侵略者的仇恨,首創了對吸血鬼的正面解讀,進而引領了後世流行文化中吸血鬼正面形象的風潮。

  正如英國文學評論家馬里奧.普拉茲所說,吸血鬼文學雖是虛構,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歷史文化和民眾集體情感,堪稱時代的真實寫照。一方面,由於吸血鬼的傳說最初來自於東歐,出於本能的恐懼和排外心理,英國人通過吸血鬼文學對外族進行集體妖魔化,同時強化自己的身份優越感。比如詩人亞歷山大.蒲柏在寫給友人的信中就形容:「像一個德國吸血鬼一樣,深深地驚擾着那些無辜的人們。」

  另一方面,隨着英國工業革命催生出龐大的中產階級群體,那些養尊處優、依靠剝削的世襲貴族日漸沒落,他們通常被包裝成吸血鬼形象,成為「邪惡」力量的化身,並被「幽閉到暗無天日的古堡之中」,最終被以這種不光彩的形式趕下神壇。比如在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偵探小說中諷刺道,「其實吸血鬼並不一定是死人,活人也有可能有吸血的習慣。」某種程度上符合了當時中產階級對老貴族的鄙視。

  在今天來說,吸血鬼不再讓人噤若寒蟬,更成為如橡皮泥般可以隨意塑造的文學形象,並頻繁地出現在影視作品之中。比如多次創下全球票房紀錄的電影《暮光之城》系列,因描寫俊男美女之間衝破禁錮與束縛的愛情而受到觀眾追捧。包括小說《德古拉》誕生地的惠特比小鎮,每年也有「世界德古拉日」,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以不同的「吸血鬼」造型盡情狂歡。

  次日清晨,當我重登山頂,聖瑪麗教堂換了一幅景象,它在金色朝陽下熠熠生輝,那些斑駁的墓碑與青草相映,彷彿也隨風一起翩翩起舞。我不禁感慨羅貝爾.穆尚布萊在《魔鬼的歷史》中的那句名言:「所有的吸血鬼,其實都是人類內心的魔鬼」。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