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張熇指自2004年,中國在探月工作中取得「六戰六捷」,成績驕人。
嫦娥四號探測器專案執行總監張熇昨以《築夢月球舒廣袖》為題在理工大學演講。張熇表示,國家探月工程為中華民族實現了「奔月」的夢想,為人類探索宇宙邁出了重要一步。雖然人類迄今進行了百多次探月活動,但成功率僅僅隻有一半。張熇表示,自2004年,中國的月球探測一期工程正式啟動,從此中國在探月工作中取得「六戰六捷」,成績驕人,成果包括建立月球全球DEM模型、全月球影像圖、拍攝圖塔蒂斯小行星全貌、着陸月球、採樣返回等。
多種技術突破創新
張熇表示,由於月球的「潮汐鎖定」現象,因此永遠隻有一面對着地球,「去正面的話,工程容易,但創新度不夠;去背面的話,創新度足夠,但工程卻非常困難。」月球背面分佈着大量高地地形,其中南極─艾特肯盆地(SPA盆地),更是太陽系中規模最大、最古老的撞擊盆地,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最終決定前往背面進行探索。
為了解決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的通訊問題,團隊透過「鵲橋號中繼衛星」作為「橋樑」,負責傳達地球與嫦娥四號的訊息。
此外,單靠有限的燃料無法為玉兔月球車提供能源,團隊又設計了自主休眠喚醒技術,只要照到陽光,隨即會自動運作起來。張熇表示,種種的技術突破創新,終於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道車轍。
\香港文匯報記者 詹漢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