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反中亂港為職誌的《蘋果日報》倒閉,身在獄中的黎智英肯定百般滋味在心頭。黎智英曾想過其傳媒王國根本「頂不住」嗎?會反思自己為何輸得如此徹底嗎?歸根究柢,《蘋果》倒閉與「新聞自由」無關,與「以言入罪」更是風馬牛不相及,是黎智英選擇了一條與國家為敵的錯誤道路,且一條錯路走到底,註定身敗名裂。
心理學指出,一個人的性格命運往往同其童年際遇有關。黎智英在內地出生不久後新中國成立,他的家庭遇變故,從小缺少父母關愛,因此遷恨,怨結至今也解不開。其實,在那個破舊立新、風起雲湧的年代,受到衝擊的並非個別,但事過境遷,許多人看到國家由「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都紛紛放下個人恩怨,轉而支持國家建設、擁護中共領導,同為傳媒老闆的金庸就是很好的例子。像黎智英那樣將私人恩怨置於國家民族利益之上者,絕對是極端少數。
黎智英12歲時偷渡香港,憑着精明、勤奮,打工仔變成老闆,並趁着內地改革開放之風將自家服裝品牌開到內地。由窮小子變身億萬富翁,黎智英的上半生其實相當勵誌,如果他繼續做正常生意,現在應該更加成功。然而,就在他功成名就之際,香港進入回歸的過渡期,他結識了李柱銘,命運從此而改變。
英國人撤退前做了大量部署,包括籌建親西方傳媒平台,黎智英遂由服裝業老闆晉身傳媒大亨。1990年創辦壹週刊,1995年創辦《蘋果》,獲得末代港督彭定康的親自「祝福」,給予其近乎「憲報」地位,這是其他傳媒享受不到的待遇。彭定康長期支持黎智英及壹傳媒,如今老態龍鍾還出面為《蘋果》「唱輓歌」,足證黎智英建立傳媒王國與港英的密切關系。
自恃美英撐腰為所欲為
黎智英也充分利用了回歸後的寬鬆環境,劍走偏鋒,旗下《蘋果日報》等媒體在政治上以「反共」及「爭民主」為賣點,社會新聞則販賣色腥膻,不斷突破底線的辦報方式屢屢引發爭議,千禧年後他更將傳媒王國擴展至台灣。大背景是,蘇聯解體後,獨霸全球的美國轉而視中國為對手,香港成為其阻撓中國發展的一張牌,黎智英及時向美國遞上投名狀,有美國情報界背景的Mark Simon成為黎智英的左右手並非偶然,而是黎智英死心塌地投靠美國的標誌。
自恃有美英撐腰,黎智英更加忘乎所以,更加積極地參與亂港行為,2003年反「二十三條立法」令其食髓知味。他通過黑金收買反對派政客,與李柱銘、陳方安生、陳日君合稱「亂港四人幫」,每次暗室密謀,香港總會掀起風浪。反國教、非法「佔中」……《蘋果日報》都是積極煽動者,黎智英亦親身參與。黎智英更在黑色暴亂中扮演積極角色,他曾在接受美國傳媒訪問時承認,2019年3月他受到一名美國政客「點撥」,為配合美國對華貿易戰而推動所謂「反送中」。黎智英其後又兩次到美國,獲時任美國副總統彭斯、國務卿蓬佩奧等政要接見。回港後,黎智英公然宣稱「為美國而戰」,並將香港視為「敵人陣地」,為此犧牲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也在所不惜,這就徹底暴露其為做漢奸而甘願肝腦塗地的醜陋嘴臉。
黎智英並非正常商人,而是政客;《蘋果日報》不是正常傳媒,而是顛覆組織、煽暴平台,所謂「新聞自由」不過是其違法犯罪的遮羞布。香港國安法落實後,黎智英仍不收手,多番利用社交平台邀請外國制裁中國及香港特區,《蘋果日報》也發表大量相關文章。黎智英曾聲稱,是香港成就了他,所以他「愛香港」,但事實恰恰相反,他多年來唯恐香港不亂,更惡化到「攬炒香港」,不斷為西方「制裁」香港提供口實,世上哪有這種名愛實害的「感恩」方式?
蚍蜉撼樹,不自量力。黎智英與國家為敵,自食其果與人無尤,但他害了香港,害了員工,更有無數大好青年因為被蘋果「洗腦」而賠上青春和前途。香港傳媒生態也遭到污染,「蘋果化」傾向嚴重,造成社會風氣的習非成是,守法意識淡薄,香港文明形象嚴重受損。說黎智英是香港的「罪人」,決不為過。
綜觀黎智英的一生,有着賭徒的瘋狂、投機者的奸詐,但他「為了一塊朱古力」而甘冒不成比例的風險,這種偏執性格決定了他的眼界高度及人生上限。他習慣了黑金政治、呼風喚雨的威風,政治野心愈來愈大,企圖在外力支持下發動「顏色革命」,顛覆國家政權,可謂瘋狂到極點。另一方面,他高估美國實力及自己在洋人心目中的位置,低估中央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及發展利益的決心。黎智英落網後仍一廂情願地相信外力不會拋棄他,「制裁」會迫使中央及特區政府讓步,判斷一錯再錯,焉有不敗之理?
違背歷史潮流下場可悲
放眼古今,賣國者都不會有好下場。二戰後,歐洲各國懲罰戰時投靠納粹的叛徒,韓國直到今天仍未停止清算日據時代的「韓奸」。就中國歷史看,「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做漢奸賣國賊的都會被釘上歷史恥辱柱,遺臭萬年。
歷史潮流,浩浩蕩蕩。一個人隻有看清時代大勢,站在歷史正確的一方,將國家民族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才能造福社會且成就自我,而見利忘義、背叛國家者,黎智英的下場就是前車之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