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我可以告訴你,絕大部分的醫生是無私心、無保護主義的,醫生都是以病人健康為先。」
「我們醫生看問題,就好似看病。你能夠醫到病源,便能夠根治。」資深眼科醫生周伯展深知香港公營醫療系統超負荷,但要解決這「老大難」問題有何良方?對於政府擬允許合資格海外港人醫生免試回港執業,周伯展察覺到僅能解決部分問題;要對症下藥,他獻策政府全面推行「公私營合作」,認為有望即時解決醫生與病人比例失衡問題,「是我們做過的辦法、做着的辦法;一個行政命令,明日已經可以做到。」\大公報記者 胡家俊
香港人口約750萬,平均每1000人對兩名西醫,人均醫生比例遠低於新加坡、日本、美國、澳洲等其他先進經濟體。而在「兩條腿走路」的醫療制度下,全港大約有14000多名醫生,在公營、私營醫療系統約各佔一半,但住院病人大多只能選擇公營醫院,主因是公營費用約九成是政府津貼的。
「公營病人不肯去私營,私營醫生想去公營幫忙,公營又唔准。」本身私人執業多年的香港智庫「香江智匯」會長周伯展指出,公營醫生「做到死」,問題正正在於太過失衡,最應該做的辦法就是「公私營合作」。
「公私營合作便不需要遠水救近火等候外來醫生,更不需要由中學畢業生開始培養。」
周伯展表示,這方法不需要「遠水救近火」等候外來醫生,更不需要由中學畢業生開始培養,由讀醫科、專科加上實習,共需花上13年,「你(政府)馬上落行政命令,明日我們就『公私營』喇!」
類似的公私營合作做法,本港早有先例可循。2007至2008年,當時身為香港執業眼科醫生會會長的周伯展,與醫院管理局合作展開「耀眼行動」,是第一個透過公私營合作模式增加服務量的計劃。「當時在醫管局(公立醫院)輪候的白內障病人有三萬多個,要等五年幾才排到隊做手術。」周伯展指出,「耀眼行動」推行兩年,病人等候時間縮短到兩年以下,證明公私營合作計劃可行。
除了縮短排期,若做一隻眼白內障手術,病人獲政府資助後只需自付不多於8000元,「第一贏當然是市民、病人;第二贏是我們幫了政府,政府醫生不用太辛苦;私家方面亦有未站穩陣腳的醫生,收便宜點但有病人讓他做,是三贏甚至四贏。」
至於現時政府提出引入「外來醫生」方案,周伯展認為僅能解決小部分問題,原因不是醫生多反對,「我可以告訴你,絕大部分的醫生是無私心、無保護主義的。」醫生都是以病人健康為先,自然會關注如何確保「外來醫生」的能力達標。
「醫生都是以病人健康為先,自然會關注如何確保「外來醫生」能力達標。」
不過,更令周伯展擔心的是有多少港人子弟醫生願意回港?例如本港醫院現時的工作環境可能嚇怕不少海外醫生,「你知不知道,一個眼科專科醫生,一朝早看門診要看幾多人?是60個!就算由九時做到下午一時半,差不多五分鐘不夠就要看完一個(病人),幾乎完全沒有眼對眼的交流,怎會有空做呢?」
「所以只用(修訂)法例去幫助解決醫療的問題,是不足夠的。」周伯展認為,最能快捷幫助緩解「公營醫生荒」問題,答案就是公私營合作,「明日就搞掂喇」,引入境外醫生需時更久。但放眼將來,要解決醫療體系上的問題,本港是否有行之有效的答案?周伯展說,除了人手不足問題,其實護士、物理治療師,甚至是醫院、手術室、病床、儀器等等,全部都不足夠,「長遠來計,還是要看當政者的長遠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