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點擊香江/建制派參政議政也不搞「清一色」\屠海鳴

時間:2021-04-12 04:24:27來源:大公報

  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修訂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的決定後,新選舉制度的輪廓已經清晰,中央官員多次強調,完善香港選舉制度並非要搞「清一色」,而是要把「愛國者治港」落到實處。這其中有兩層含義:一是在未來的管治團隊中,並非只有建制派,「泛民」陣營也有愛國者,均有機會進入;二是建制派參政議政也不搞「清一色」,而是「多姿多彩」,只要這些色彩與「愛國」的「底色」不衝突,都是應該包容和重視的。

  不搞「清一色」,其實道出了民主的本質,也體現了「港式民主」的特色。新選舉制度令「愛國者治港,反中亂港者出局」,有利於建制派「上位」,但就具體的人選來說,「上位」不是必然的,只有德才兼備之人,才能擔負治港重任。

  中央並非要打造「橡皮圖章」

  反中亂港勢力習慣於戴着「有色眼鏡」看內地、看香港,中央的任何舉措都會被歪曲解讀。此次「修法」,源於「港獨」分子「進入體制反體制」,鬧騰得實在是太過分了,令立法會無法正常運作,令政府不能依法施政,令香港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寸步難行,中央才不得不出手,堵塞選舉制度的巨大漏洞。中央這麼做,並非要讓未來的立法會變成「橡皮圖章」;相反,中央希望看到立法會裏高人雲集、高見頻出的景象。因為,破解香港的諸多深層次矛盾,需要這種人才、這種力量。

  首先,中央深諳「集思廣益、群策群力」之道。在中國的治理體系中,人民政協是獨具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政協委員來自各族各界,可以說「高人雲集」,從中央到地方,在決策過程當中,政協委員獻良策、進諍言,充分發揮了「智囊團」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香港特區立法會承擔着審議議案的職責,履行這項職能需要擁有比操作者更專業的眼光、更厚重的知識積累、更長遠的謀劃考慮;今後,有政協委員中的代表進入立法會參政議政,使立法會的人才更加濟濟一堂,每個人都能提出高質量的意見和建議,必能推動香港諸多難題盡快解決。

  其次,中央注重打造立法會「多元色彩」。有人攻擊新選舉制度令立法會議員成為「表決機器」,這是毫無道理的。立法會議席從70個增加至90個,這是以直接方式豐富了立法會的「色譜」;立法會議員的40個議席由選委會選舉,而選委會從1200人增加至1500人、從四個界別增至五個界別、界別分組從38個增至40個,這是以間接方式豐富立法會的「色譜」。可以看出,只要把「反中亂港」分子擋在門外,中央希望立法會的人才越多越好。

  「港式民主」獨具特色

  「一國兩制」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業,從理論到實際都是一大創舉,如果把回歸24年來的實踐過程放在歷史長河中去看,只不過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因此,今天完善選舉制度,僅僅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探索「港式民主」邁出的小小一步。「清一色」絕對不是「港式民主」的特徵。在筆者看來,「港式民主」至少有以下兩個鮮明特徵。

  其一,堅守底線的多元開放。底線就是「愛國者治港」,只要符合「愛國」的條件,任何政治派別、任何人均有機會進入建制架構內參政議政;而且,界別越多,越能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越有利於維護香港社會的整體利益。

  其二,聚焦難點的集思廣益。以往的經驗教訓表明,聚焦難點集思廣益將是探索的一個重要方向。比如,政府或議員提交立法會的議案,必須聚焦社會的關注點,議員審議也要圍繞「如何破難題?」而展開,那種偏題、跑題,甚至「離題十萬八千里」的聲音,只會浪費納稅人的錢財,今後會銷聲匿跡。

  「一國兩制」下香港的議政方式,既不能照搬內地,也不會照搬歐美,而應探索一種符合香港實際的方式。既要落實「愛國者治港」,又不搞「清一色」,這其實標註出了「港式民主」的路徑。「港式民主」獨具特色,新的選舉制度實施後,探索實踐還將持續深入。

  建制派陣營必須練好「內功」

  當攬炒派議員在立法會當道之時,與其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是建制派的第一要務。過往,建制派基本上團結一心,為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為維護港人福祉立下了不小功勞。這些業績,市民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下一步,建制派參政議政環境不同了。如果說以往的重點是應對攬炒派議員;今後,則必須接受社會各界和市民挑剔的眼光。在大家都符合「愛國」標準的時候,誰的能力更強?誰的視野更闊?誰的社會責任感更強?誰更關心市民的切身利益?則是建制派人士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建制派人士需要刻苦練好「內功」。這種「內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能破難題。香港房價畸高,導致香港成為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住房難」的背後,涉及到用地、壟斷、貧富差距等問題,各個利益集團相互制衡,各種矛盾相互交織,怎麼破解?建制派人士當中,誰能提供真知灼見,誰就多了一份競爭力。

  二是善聚民氣。以往,「泛民」經常攻擊建制派高高在上、不接地氣。這種說法雖然偏頗,但建制派也不妨以此為鑒,提升與市民打交道的能力。從「籠屋」裏的居民到巴士司機,從餐飲店東主到街坊鄰居,都是應該關注關心的對象。建制派人士當中,誰能知民情、解民意,誰就多了一份競爭力。

  三是敢作敢為。以往,建制派當中也不乏明哲保身之人。解決深層次矛盾,需要打破現有的利益格局,參政議政更要有擔當精神。建制派人士當中,誰敢於碰硬,誰就多了一份競爭力。

  新選舉制度實施後,不僅「泛民」需要轉軌,建制派也需要轉軌。參政議政不搞「清一色」,建制派做好準備了嗎?

  (本文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註:《大公報》獨家發表,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