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新聞熱話/公屋開個大咕窿 地盡其用又通風

時間:2021-02-16 04:24:13來源:大公報

  圖:東匯邨匯智樓約11層樓高、10米寬的通風門廊設計,改善整個社區的通風及視覺效果。\大公報記者凱楊攝

  位於黃大仙區的東匯邨、毗鄰一所小學的匯智樓,其31層高的建築中有一個約11層樓高的「大咕窿」,是使用通風門廊建築設計手法的首幢公屋,自去年落成及入伙以來,令當區居民嘖嘖稱奇。

  有人猜測這個窿與風水有關,有人懷疑它令單位量減少……通風門廊究竟為何存在?負責這項目的房屋署總建築師佘慶儀解釋,匯智樓設計做到地盡其用,在公屋需求極殷切的情況下,增加了100個單位量,同時幫助社區加強通風,也在視覺上加強通透性,似中國水墨畫的「留白」技巧。\大公報記者 李亞清

  匯智樓是東頭邨第八期項目,前身是東頭邨第22座,清拆後擬重建公屋,但地皮有不少限制,包括面積不大,但部分位置是地區通風走廊所在,不能建屋,而且對面就是小學(獻主會溥仁小學),需考慮學校景觀,「(學校)主要環境望住石牆都唔係話太理想。」佘慶儀說。

  似水墨畫留白技巧

  房署建築師團隊於是巧花心思,在公屋大廈「開窿」,設置一個約34米高及10米闊的通風門廊,加強社區通風,也在視覺上加強通透性,令整個社區有建築特色。

  「通風門廊的建築設計手法,好似中國水墨畫的留白技巧,叫『負空間』,令建築物的空間有虛實對比,將建築物和環境融合,令社區空間更加人性化。」佘慶儀說。

  如何在大廈內「開窿」呢?佘慶儀說,當大廈建到11層樓高時,便搭建一個34米高的臨時鐵架,用以支撐建造通風門廊的模板,並為建築工人提供工作平台與通道。工程應用了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模擬有關工序,令建築過程更安全有效。

  佘慶儀表示,引入通風門廊設計可確保地區通風,而且門廊上可建100個單位,令匯智樓單位數量增至1033個,用盡該地皮的七倍地積比率,做到地盡其用。她又指稱,匯智樓的通風門廊在現有的公屋中是獨一無二的設計,至於將來會否再採用這建築設計,要視乎地盤環境是否有需要。至於建築成本,她說這設計與一般設計的分別不大。

  東匯邨居民劉女士對通風門廊設計讚不絕口:「我去年九月搬入,感覺邨內空氣好,房屋又新,住得舒服。」居民鄧先生猜測通風門廊用途時說:「應該同風水有關。我在元朗都有見到類似的建築。」當得知其可改善社區通風後便大讚:「幾好喎!既令通風好,又讓社區多了建築特色。」

  融入保育及環保設計

  除了通風門廊,匯智樓亦融入以人為本、保育及環保設計,提倡可持續發展社區,包括保留邨內幾棵逾40年樹齡的細葉榕和印度橡樹,讓屋邨新入伙便已有大樹遮蔭。該邨並應用零灌溉系統,在花圃下建造儲水箱,當表層泥土乾涸時,儲水箱收集的雨水會經由泥土的毛細管向上輸送,節省水資源,也減少人手澆水。佘慶儀說:「以平均每日慳2.5公升來計,一年可慳約半個泳池的水。」

  屋邨使用再生能源技術,比如在屋頂做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為部分家電供電;通用設計方面包括住宅大樓走廊有對比鮮明的顏色,方便居民辨認。屋邨亦融入了舊邨的元素,比如保留舊邨戶外標誌、在住宅電梯大堂掛有黃大仙及九龍城區80年代風貌的照片,重現區內居民的集體回憶。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