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香港不能等 應把握歷史機遇

時間:2020-10-22 04:23:32來源:大公報

  圖:中聯辦主任駱惠寧(中)強調,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是香港重大歷史機遇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連日來在香港社會引起熱烈反響。習主席的重要講話充分提振了香港社會各界對未來發展的信心。政商界人士、創科及青年界別紛紛舉辦座談會,暢談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的看法,並就兩地合作、融合發展建言獻策。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前日指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不僅是深圳經濟特區等內地城市的機遇,亦是香港不可錯失的重大歷史機遇。社會各界人士紛紛表示,香港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獨特優勢,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把握重大歷史機遇再創輝煌。\大公報記者 馮瀚林、周宇、劉越琦、文軒

  加強政府管治能量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秘書長譚耀宗:

  深圳特區40年一直堅持解放思想,這對香港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啟示。特區政府不單要解決固有的深層次矛盾問題,也要改變原有的「小政府大市場」的管治思維,結合香港現時的實際情況,發展出一套適合香港的管治思維,才能帶香港突出重圍。特區政府必須要加強管治能量,平衡社會、資本與政治之間的力量,以市民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展現出新的管治風氣。深港兩地的協同發展一直都存在,香港更要堅持「一國兩制」,更要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平台為香港市民,特別香港青年創造發展的機會,增強向心力。

  融合發展相互促進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友好協進會會長唐英年:

  我對習主席重要講話有三點領悟:第一是堅定不移貫徹實踐「一國兩制」。正如習主席指出,要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促進內地與香港、澳門融合發展,相互促進。深圳經濟特區的成功,為香港帶來鼓舞;同時亦要珍惜香港成功發展的經驗,並長期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第二是粵港澳大灣區擴大開放的新格局。第三是國家內外雙循環的新時代大政方略。香港要更好發揮優勢,例如貨幣自由兌換、資金自由進出、高效的金融基建、穩健的法律基礎、與國際接軌的監管標準及優質的專業服務等。

  提升治理水平能力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福建社團聯會榮譽主席吳良好:

  習總書記講話中總結了經濟特區40年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的十條寶貴經驗,對香港的發展也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例如第一條經驗「堅持黨對經濟特區建設的領導,始終保持經濟特區建設正確方向。」結合香港問題思考,「一國兩制」方針是中國共產黨首創的偉大事業,必須確保「一國兩制」實踐不變形不走樣。香港社會要有危機感,抓住國家發展機遇,勇於變革一切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不能滿足民生所需的舊制度舊框框,形成全社會呼籲變革、支持變革、推動變革的氛圍,不斷提升特別行政區的治理水平和能力。

  促進三地「全流通」

  全國政協常委、經民聯監事會主席林建岳:

  要推動粵港澳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現有香港與內地各項協議和自貿區「負面清單」的基礎上,整合制定更加開放、最短最少的粵港澳大灣區版「負面清單」,進一步降低粵港澳三地的市場准入門檻,拆除現時貨物和服務貿易的壁壘和障礙。粵港澳三地應大力促進和拓展貨物、服務、資金和資訊的「全流通」。另外,金融是香港的最大優勢產業,建議擴大滬深港股通每日交易額度及降低南向投資者參與門檻,同時加強吸納中概股在港第二上市。

  發揮合作創新模式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永遠榮譽會長蔡冠深:

  香港在國家建設中的功能依然無可替代,而香港的金融、貿易、航運,以及法律、會計等現代服務業,都與國際接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關乎中國雙循環新格局的成敗。深港雙城,是大灣區的核心所在,也是內外雙循環8字形格局的戰略樞紐。港深加起來經濟規模超過四萬億人民幣,兩地如果能優勢互補,發揮好「華爾街加硅谷」的合作創新模式,並在人民幣國際化、數字人民幣、亞太理財和結算中心方面作出新的突破,則在國家發展戰略中,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優勢化為發展動力

  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譚惠珠:

  深圳的發展經驗,非常值得香港學習。我認為主要有三點:第一,有決心和意志迎接挑戰,奮起直追。香港坐享特區「兩制」的制度優勢,與世界經濟體系高度接軌,應該將優勢轉化為發展的動力,尋求突破。第二,要有強而有力的執行力,將好的政策貫徹到底。第三,擁抱祖國內地就是擁抱全球經濟發展的未來。習主席為香港立牌指路,香港必須緊密配合深圳全面擴大開放新格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

  鼓勵青年創業創新

  全國僑聯副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理事長盧文端:

  在珠三角城市建立具有相當規模的「香港青年創業園」,集中打造具完整設施的創業園區,提供制度完善、辦事程序簡便的營商環境,協助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創業。香港特區政府可以與當地政府合作推出多種鼓勵措施,吸引香港青年進駐「香港青年創業園」,並設立「大灣區青年創投基金」,為年輕人的初創企業提供財政及支援,鼓勵青年創業創新。此外,粵港兩地政府應共同推出恆常性和升級版的「大灣區青年實習計劃」,提供有吸引力和具挑戰性的實習崗位。

  推動灣區便捷流動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會長施榮懷:

  就推動大灣區要素便捷流動提四點具體建議。一是盡快恢復兩地正常交流。疫情持續下,兩地居民最關心的就是粵港何時能相互豁免檢疫通關,這是恢復兩地正常交流的最急切任務。二是貼地政策應先行先試,如探索完善醫療服務跨境銜接機制。三是增強青少年對祖國的向心力,為青少年到內地學習、工作及生活創造更多機會,提供更多實習計劃。四是加強跨境基建,如兩地政府應繼續謀劃加強港深機場互通。

  「雙引擎」造就新機遇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屠海鳴:

  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照看,就會發現深圳和香港是大灣區的「雙引擎」。「雙引擎」造就新機遇,例如中央近日出台《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支持深圳突破現有的體制機制框架,先行先試,與香港接軌。如果香港先完成港深接軌,將為香港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港深兩地攜手,完全有能力為國內國際雙循環做出更大貢獻。

  推動婦女界融入灣區

  香港各界婦女協進會主席何超瓊:

  香港有不少創新科技人才,多家本地大學在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方面的排名都在全球領先的地位。數據顯示,香港在過去十年,修讀本科的女生佔比一直超過50%,近年修讀研究院課程的女生更超過60%,但這些行業都給人感覺以男性為主。婦女界在融入及加大參與大灣區建設的同時,應該加強各個板塊的聯繫,繼續運用好香港婦協等社團力量,扶植香港年輕女性,為她們提供平台,打造更多機遇,讓她們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借鑒深圳成功經驗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

  對香港來說,不是應該模仿深圳已做了的事,而是學習深圳的思維模式──擁抱創新、擁抱改變。香港的未來不僅要保持已有的競爭力,更要走出舒適圈,增強自己,不能一直安坐在過往的成功上。香港要「再出發」,也要以人為本,要創造一個更公平、和諧、幸福的社會環境,讓所有的香港人都能夠分享到發展的紅利,讓整個香港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深圳的成功,為香港尋找未來發展模式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

  加強港生內地交流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金融發展協會主席魏明德:

  當深圳一次次接過中央「禮包」的時候,也是香港的機遇。香港完全可以也應該牢牢把握,和深圳共同主導粵港灣大灣區建設,攜手發展。從過往舉辦香港金融行業國情研習班的經驗,看到很多業內青年從未有參與國情班的機會,而參與過的青年都認為大開眼界、對國家多方面更為了解、更認同祖國的發展、對作為中國人更感自豪。建議香港政府把到內地交流作為學校通識教育的必修內容。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