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專訪\ 馮檢基:「泛民」進退失據 「只砌不傾」無出路

時間:2020-09-07 04:23:31來源:大公報

  圖:馮檢基認為,回歸後要落實「一國兩制」,始終是中央話事,具體如何落實,有很多可能性,那就要想辦法與中央傾\大公報記者文澔攝

  在許多人的記憶中,馮檢基曾任民協主席,是「泛民」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對於急速變化中的香港政壇,馮檢基與「泛民」和民協已不是連寫的名詞。馮檢基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自稱是「無政黨民主人士」。從政三十年,身邊的盟友、對手都早已換了模樣,這位「無政黨民主人士」近年飽受「泛民」新一代冷嘲熱諷。但在馮檢基看來,他只是堅持自己一貫的原則。就立法會延任一年的問題,傳統「泛民」在激進派施壓之下進退失據,馮檢基直問:「究竟是堅持原則重要,還是一時選舉輸贏重要?」\大公報記者 莊恭誠

(一)打,只有輸

  馮檢基上世紀80年代初從政,1986年創辦民協,部分創會成員更成為後來民主黨的骨幹。惟馮檢基近年與「泛民」新冒起的激進派以至傳統主流派水火不容,2018年兩場立法會補選更令矛盾全面激化,馮檢基終退出民協。

  近年「泛民」激進派冒起,無論策略還是目標,都較民協以至傳統「泛民」主流派「去得更盡」,傳統「泛民」更被狠批多年來「爭取唔到任何嘢」。民協當年所推崇的「又傾又砌」是否已經過時?

  馮檢基反問:「去年打咗幾個月,得到啲乜嘢?」他指出,過去三十年,靠「又傾又砌」,起碼「雙普選」以白紙黑字寫入基本法;回歸之初,僅三分之一立法會議席經直選產生,後來變成二分之一,也走了一小步。

  在馮檢基看來,這些成果都建基於與中央商討、游說後,從彼此不同之中得出共識,而除了「傾」,過程中亦有「和理非」的「砌」,即遊行、請願、抗議、示威等。他提到,當遇到與中央意見不同、但認為要堅持的事,民協也試過追官員坐的車;他做港事顧問後,開會前亦曾在會場外抗議,「這些都是『砌』」。

「社會停頓,我覺得是輸了!」

  「這場球賽是很悶,但我沒有輸。現在有人說,三十年都沒入球,不如大家一起打,打到入球。但我想問,去年打咗幾個月,入咗幾多球?我覺得我們正在輸,輸在後生仔受傷、坐監,輸在打的過程中市民生計和生活受破壞。是否整個社會停頓,就能獲得想要的訴求呢?社會停頓,我覺得是輸了,我不接受以此為代價爭取訴求。」民協全稱「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民主與經濟、民生缺一不可,是馮檢基的理念。

  馮檢基認為,從中央的角度,如果因為香港有人打就讓步,「中央還管不管整個中國了?如果這樣,中國任何一個地方,都可能仿效香港,中央怎會在香港做這樣的示範?所以我看不到靠打可以找到出路,可以讓中央接受、讓全國人大幾千個代表認同香港的訴求。政治是一種行得通的藝術。對於政治理想、政治目標,從起步點到實現目標,過程就是政治工作。」

(二)美國只不過齋噏

  令馮檢基覺得「打不是香港出路」的另一個原因,是近年中美關係緊張。他指出,香港是中國最開放的城市,美英在此扎根一百多年、一定有一套自己的系統,包括與香港一些人建立種種關係的特務系統,例如意識形態上的認同、金錢上的支持、日常的聯繫等。

  「當美國一路進逼中國,中央會思考,香港到底是為國家守住開放,還是幫對手利用這個地方的開放去推翻中央?這種形勢下,中央怎可能因為你打,就讓步接受你的訴求?相反,當美國要打倒中國,而你(指『泛民』)又跟美國掛鈎,中央一定打你。這就是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的分別。」也正因如此,馮檢基一向反對「泛民」去美國「游說」,自己也從未參加。他直言,過去「泛民」與美國政府掛鈎的程度也遠不及今日密切,但他認為這條路線得不償失。

「『泛民』已經不是爭取民主,

而是教美國如何制裁中國。」

  「每一次政改,民主黨都有人去美國游說,回歸前後都有,但多少次游說回來是成功的?很明顯見到,美國只不過是齋噏,噏完之後影幾張相就打發你走,沒有真的幫香港,不應該再信。而且現在『泛民』已經不是爭取民主,而是教美國如何制裁中國、要搞死中國,這種做法更加引起中央敏感,令中央覺得『泛民』借外力打擊中國、威逼中央。當『泛民』去到盡,中央就只能用一個鳥籠框住你,所以有了國安法。」

  至於「泛民」激進派鼓吹的「革命」,馮檢基認為,歷史上一些政權的更迭的確靠革命實現,但這些都是整個國家的轉變,香港則是中國的一個城市。「回歸後要落實『一國兩制』,最後的決定權,始終是中央話事,香港沒辦法改變這一點。具體如何落實,有很多可能性,那就要想辦法與中央傾。」

  馮檢基指出,民意認受、經濟條件及國際承認三大因素,都支撐不起「港獨」。「香港是一個沒自然資源的地方,大部分生產線又已外移,剩下只有金融市場或軟件服務,例如律師、醫生、教育等。但這是否足夠令香港與內地脫鈎?如果『香港獨立』會損害經濟民生、令很多人失業,那『獨立』到底是為了什麼?任何政治都是為人民的生活質素,包括物質、人權、自由。」

(三)傾,才有價值

  2010年,民主黨就政改問題走入中聯辦會談,之後又在立法會對當年的政改方案投下了贊成票。此後立法會新增五個「超級區議會」議席和五個地方選區議席。不過面對激進派炮轟並趁勢冒起,與中央在政改問題上謀求共識,成為以民主黨為首的傳統「泛民」的政治禁忌。

  馮檢基認為,「又傾又砌」的路線其實最適合民主黨,因為其在立法會有一定數量的議席,能左右政改方案是否在立法會夠票通過,而民協多年來只有他一席、力量不足。是否2015年政改「袋住先」會比較好?馮檢基在訪問中給出否定答案,「每次政改時間、背景唔同,唔可以這樣比較」。而在最近發布的時評影片中,他直言「泛民」多次誤判、以為「攬炒」可逼迫中央就範,因而錯過推進「雙普選」的機會。

「大到國家、小到家庭,

任何事都是又傾又砌。」

  「民主黨錯過的機會,就是既然你已經與中央傾,又傾得掂數、中央給了你要的,那就證明中央相信你是可協商的對象。如果純粹以香港民主步伐向前行作為最大目標,就應該繼續與中央傾未來如何發展。既然已經行通過,為何不繼續?」激進派來勢洶洶又應如何面對?「民主黨有時被罵到自己都不敢、不知道怎樣回應,甚至有時耷低頭走開。如果我是民主黨,我就理直氣壯與中央傾,而且要反問罵我的人:你得咩?你傾呀?你爭取到乜嘢返嚟呀?」

  環顧全球,馮檢基指出,大到國家、小到家庭,任何事都是「又傾又砌」,即使中美、朝美關係欠佳,都要找機會坐到一起傾。

  最近立法會選舉因疫情推遲一年,就是否延任一事,傳統「泛民」在激進派窮追猛打之下,又陷入進退失據的局面。馮檢基不禁發問:究竟是堅持原則重要,還是選舉一時輸贏重要?

  馮檢基記得,1992年民協與中央重新展開溝通及九七回歸前夕加入臨時立法會,亦曾擔心會否導致日後選舉失利,但當時的民協最終決定堅持原則;儘管後來1998年立法會選舉失利,但2000年民協又贏得議席、而且得票增加。2016年「泛民」激進派冒起、民協在立法會選舉中又一次折戟,但馮檢基相信,當公眾回復冷靜、理性,昔日民協所堅持的原則與路線,仍有價值。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