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流動的生活智慧

時間:2019-12-24 04:23:34來源:大公報

  圖:殷師傅83歲大壽,一班學生穿上自己的作品,齊齊為師傅賀壽\受訪者供圖

  「非遺其實是香港史的一部分。傳承是要令年輕人認識它,令非遺復活。」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智鵬認為,非遺就是生活智慧,它的應用性很強,某程度上可轉變成一些現代化產品,「例如長衫,是用來穿的,造出來不是為了掛起它,然後當成藝術品供奉不能觸碰。我覺得若要100%守住傳統,不是太符合非遺的生活智慧,傳統是重要,但守住傳統之餘是否可以有變的地方呢?」

  非遺就是香港歷史

  劉教授認為,非遺是我們前人的智慧,它有穩定形態,但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是經過一個發展過程,才有穩定狀態,所以非遺可以是不斷變動的一種生活細節,某程度上,香港非遺展現的模式,是和華南及中國其他地方同類型的非遺有比較及交流的作用,「從中可以知道我們的族群是從何而來,我們的生活是從何而來。」

  那政府可以怎樣提升非遺的價值及層次?日本是首國透過立法來保護非遺項目的地方,香港是否可借鑒?劉教授認為不容易,日本的非遺傳承人對自己的身份引以為傲,視為一門手藝,大眾對這些文化瑰寶也心存自豪感,「那是很漫長的路,首先要令非遺普及,令一般市民也有認識、尊重和保育非遺的心理狀態,再在這群眾基礎上推動立法。」

  保育政策半冷不熱

  劉教授形容政府對非遺的保育政策是處於半冷不熱的狀態,每年有不同國家或地區的非遺項目來香港做展覽,但政府沒有借鑒他們的非遺保育政策,只當是一個大型活動來處理,停留在辦展覽、搞活動的階段。「有了傳承人之名,但他們是靠自己解決問題,實際上從政府方面得到的支援不多。」

  怎樣教育這一代人去欣賞生活中的瑣碎細節,也許就是保育非遺、令非遺可以活起來的持續研究命題,「遊客來到香港,他們知道茶餐廳的奶茶是非遺、飲茶食點心的蒸籠是非遺嗎?」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