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如廁即使徹底洗手,仍有機會在廁內其他地方沾上病菌
食物環境衛生署摩拳擦掌要改革香港的公廁之際,理工大學昨日公布調查研究發現,55個公廁採集的220個樣本中,驗出52種細菌,包括4種致病細菌。調查發現,男廁尤其嚴重,而乾手機、門柄上發現多種致病細菌,人如廁洗手後,可能再沾上病菌,分分鐘對一線抗生素有抗藥性。譚鳴聽完心驚驚,立即請教研究團隊,趕走惡菌有何良方,原來洗手間設計與布局有影響。
55公廁驗出52種細菌
理大在2017年進行調查,55個公廁來自三組,包括五星級酒店與高級商場組,公共圖書館與運動場和一般商場組,以及街市與公園和碼頭組,當中以街市組別的清潔度最低。而男廁的清潔度不如女廁。
研究人員在廁所內採集樣本發現,內側門柄驗出最多細菌,每平方厘米有148粒菌落,其次是噴射式乾手機,每平方厘米有142粒菌落,紙巾架亦不能幸免,每平方厘米90粒菌落。
研究人員找到的四種致病細菌,包括三個含金黃葡萄球菌,全部都採集自男廁的內側門柄。理大護理學院副教授孫桂萍說,男廁門柄發現金黃葡萄球菌,可能反映男士如廁後無洗手,或洗手方法不正確,細菌轉移到洗手間設備。其餘致病細菌包括五個樣本含腐生葡萄球菌,兩個樣本含大腸桿菌,一個樣本含奇異變形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