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社會從繁榮穩定走向崩潰,緣於外部的擠壓,更在於內部的撕裂;緣於極少數人的策動,更在於大多數人的糊塗。時下的香港,正處於這樣的關鍵時刻。
這種悲觀的預測,並非杞人憂天,而是基於大量的事實。四個月來,香港發生了上百起暴力事件,暴徒一日比一日兇殘;到如今,無差別暴力襲擊遍地開花,已將香港打殘,令市民生活在恐怖之中,但令人驚愕的是,一些市民仍然對暴徒忍讓、寬容,甚至同情。
試問:生活在恐懼中的市民,對暴力的承受力到底有多大?
能容忍香港長期「偏癱」嗎?
這幾天,港鐵處於半癱瘓狀態,市民不得不在巴士車站排起長龍。這如同一個信號,顯示出香港社會已經「偏癱」。除了港鐵,許多商舖一到入夜,就關門上鎖;旅遊行業開工減半,多數導遊搵食困難;十一黃金周,酒店入住率僅有二三成;一到周末,更有不少市民蜂擁至對岸的深圳躲災,呼吸清爽的空氣……四個月來,每到周末有暴力,這個曾經以開放、包容、多元為特色的城市,這個以法治為核心價值的城市,這個被譽為「東方之珠」「平安之都」「自由港」的城市,如今,變得如此不堪,令人心痛,令人惋惜!
什麼是「偏癱」?就是半邊肢體失去了生命活力,已經成為「殭屍」,不受大腦的支配,胸中縱有文章豪情,但終歸邁不出一個完整的步子。時下的香港,就如同一個偏癱的病人,步履蹣跚。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偏癱」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因為,反中亂港勢力和暴徒並沒有停手的意思,一些市民還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觀望、忍讓、寬容、同情,甚至暗中支持。總之,遠沒有徹底與暴力割席。這才是最大的悲哀!試問:如果香港「偏癱」一年、兩年,香港市民能夠承受嗎?
能容忍「黑老大」橫行霸道嗎?
香港曾是一個碼頭,各色人等,龍蛇混雜,黑社會橫行霸道。今天的香港,蒙面黑衣人比黑社會還要黑!
在香港,說一聲「愛國」、唱一首國歌,就會遭到黑衣人打得頭破血流,甚至說普通話也會成為黑衣人的襲擊目標;的士必須按黑衣人的指引的線路行駛,否則就會招來橫禍;在公共場所隨手拍一下黑衣人施暴的場景,就會被搜身、圍毆、禁錮;行人拒絕接受黑衣人的文宣資料,就會遭到謾罵;「中」字頭企業的門店、港鐵站的設施被打砸搶燒、議員辦事處被徹底搗毀;黑衣人還闖進社區逐戶敲門,要求支持「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如果拒絕,就會遭受一頓謾罵。至於襲擊警察、火攻警署、攻擊中聯辦大樓、洗劫立法會、焚燒國旗、侮辱國徽,更是明目張膽,無法無天。
香港曾經的黑社會老大,也只敢威脅市民:「深夜十二點後我話事」,如今的黑衣暴徒則是「全天候話事」。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樣的情形已持續了四個月,試問:市民還願意承受「黑老大」多長時間?
能容忍子女變成「黃衛兵」嗎?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但今日的香港,不僅大學校園成了造反基地,中學也已淪陷。警方拘捕的暴徒中,最小的只有12歲,這些稚氣未脫的孩子,連政治口號也懶得喊,上街之後直接投擲磚塊、汽油彈。對他們來說,那些複雜的政治口號太費解,只要有人給錢,他們就把打砸搶燒當成了「打工」,已經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政治燃料」。
當這些未成年人走上街頭,製造一次又一次暴恐事件時,反中亂港的大佬們,一邊彈冠相慶,黎智英稱「形勢好得很!」戴耀廷稱「香港迎來了黃金時代」;一邊千方百計美化暴力,稱黑衣暴徒為「勇士」「死士」「英雄」。但這些施暴的學生都來自普通市民家庭,黎智英、李柱銘、何俊仁、陳方安生,沒有一個人把他們的兒子、孫子送上「戰場」。原來不是自己的骨肉,不知道心疼!
至於教協,已經淪為「教邪」,專事把學生引向邪路。一些「黃師」把個人的政治傾向灌輸給學生,教協全力為「黃師」護短;而當學生蒙面施暴被警察拘捕時,又不分青紅皂白地譴責警察,令許多學生不辨是非,暴力傾向愈加嚴重。近日,就出現了荃灣保良局姚連生中學的蒙面學生非法禁錮教職員的事件,學生的所作所為,與「文革」時的「造反派」無異!試問:市民能容忍子女變成「黃衛兵」嗎?
能容忍香港經濟塌方式崩潰嗎?
掐指算來,2019年只剩下兩個多月。這半年多,香港人都在幹什麼?打打鬧鬧大半年,時光一去不復返。得到什麼結果呢?前兩個季度,經濟增長僅0.5%,為近十年最低。後兩個季度,恐怕數據更難看!
眼下,受到重挫的主要是旅遊業,以及與之關聯的運輸業、零售業、酒店業。如果亂象不止,金融業也難逃厄運。若香港失去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經濟必將塌方式崩潰。屆時,無論是在全球經濟格局中,還是國家發展戰略中,香港還有什麼價值可言?不要錯誤認為,對國家來說,香港過去不可替代,未來也必然不可替代。當香港無法發揮「橋樑」作用之時,外國企業會選擇另外的通道進入中國。因為14億消費者的巨大市場,是任何有眼光的企業都不肯放棄的。試問:市民能容忍香港經濟出現塌方式崩潰嗎?
香港的未來,掌握在每一位市民的手中。當有一天,你終於承受不了這一切、準備反抗時,可能你已被暴力吞噬,為時已晚。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本文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
註:《大公報》獨家發表,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