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謝瑩瑩報道:香港地雖小,魚類品種卻豐富。國際海洋保育組織BLOOM Association(BLOOM香港)長達四年調查香港水底,於今年在香港發現三個魚類新品種,至今已發現至少22種在香港未有官方記錄的魚類品種。另也發現十年難得一見的瀕危品種蘇眉。BLOOM香港昨日推出全港首個由公民科學主導的網上珊瑚魚資料庫網站,市民可按顏色去搜尋魚類,未來亦可自行上載新發現的魚類。
BLOOM香港集結逾100名義工組成潛水團隊,自2014年始於全港逾56個潛點進行逾176537分鐘的水底調查工作,成功記錄近400個魚類品種。BLOOM香港海洋保育項目總幹事佘國豪稱,是次所有品種均在香港東面海域被發現,包括2015年發現的蘇眉一條、2017年發現的兩個海馬品種及今年在多個香港潛點發現的寬長逾1.5米的黑點土鯆。
網上資料庫帶動更多調查
今年發現的三個品種為長崎雀鯛、綠鰭海豬魚及胸斑海豬魚,前兩個品種曾在多個潛點被發現,後一品種僅在一個潛點見得到。
佘國豪說,《生物多樣性公約》中提到,本港於2022年前還需建立多17%海洋保護區。此次研究可為日後建保護區提供數據。組織亦推出雙語網上珊瑚魚資料庫,並以香港的經度坐標取名為「114°E香港珊瑚調查網站」,記錄至少88個珊瑚魚科。市民可瀏覽並認識新魚類,也可瀏覽香港潛點的趣事及簡要,對潛點難度進行評級,未來可自行上傳新發現的魚類相片及簡介。他希望藉着珊瑚魚資料庫,帶動更多的人參與海洋生物調查。
佘國豪認為該資料庫的建立有助學界及政府研究保育瀕危品種,亦建議將魚類品種多達150種的東平洲、果洲及魚類多達200種的火石洲群島納入海洋生物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