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末代「寫信佬」信是有情

時間:2019-06-23 03:12:26來源:大公報

  圖:球叔在敲打着這台保留着歲月印記的打字機

  五月初的一個午後,陽光格外刺眼。走出油麻地港鐵站,沿着廟街,在甘肅街與炮台街交界處,玉器市場便映入眼簾。/新華社記者 洪雪華(文、圖)

  玉器市場內,來往遊客並不多。數個書信攤位於右側角落,形成一排。「梁老易」,一個手寫招牌映入眼簾,招牌下一位身着黑色馬甲(西式外套)的長者輕搖紙扇,在兩三平方米的攤位裏等待着客人。

  這位長者叫陳球,今年77歲。書信攤「梁老易」主要提供寫信、報稅的服務,球叔因此被客人們稱呼為「寫信佬」。每天早上,他從紅磡黃埔的家出發,早上10點到攤位,下午6點準時下班。

  攤位正中間是球叔的辦公桌,一台老式打字機佔據了三分之二的空間。40多年來,手指敲擊打字機黑色圓鍵時發出的「噠噠」聲,成為玉器市場裏的獨特音符。

  越南華僑 精通四語

  球叔是越南華僑,年輕時在越南的一家美國影業公司當會計主任,精通中文、英語、法語和越南語四門語言。20世紀70年代,他離開越南來到香港。

  初到香港,球叔在尖沙咀一家酒吧當調酒師。後經人介紹來到油麻地玉器市場裏的書信攤「梁老易」當助手。「搵食不易,我白天在酒吧工作,晚上下班後就到書信攤幫客人們寫信。」1979年,球叔正式接管「梁老易」,開始了「寫信佬」的生涯。

  事實上,20世紀40年代,香港就有「寫信佬」。那時候電話還沒有普及,人們遠距離交流主要靠書信,有急事才會打長途電話或發電報。到了50年代,香港經濟發展進入起步階段,各行各業逐漸興起。「寫信佬」的生意也跟着紅火起來,書信攤主要集中在油麻地雲南里一帶。

  球叔介紹,書信攤的「寫信佬」們來頭可不小。「他們有的人曾從事高薪職業,只是步入中年後,為了維持生計,轉而成為『寫信佬』。」球叔旁邊書信攤的「寫信佬」就曾是香港的粵劇名伶。

  那時,找球叔寫信的大多是背井離鄉的人,有的來自內地,有的來自東南亞,但都不識字。他們在攤位旁念叨着對親人的寄語,球叔就用打字機敲打下一個個字符。「他們一般會在信上簡單問候親人,只報喜不報憂。」

  信件內容雖簡單,異鄉人的生活艱辛和濃濃的鄉愁卻瞞不過球叔。他回憶道,有些客人隻身在香港打拚,一說到自己的辛酸史便淚流滿面,他不願意看見客人們傷感的樣子,有時候還會拒絕幫他們寫信。

  「我們每天很早就開始為客人寫信,到晚上才收工,有些客人還要排隊等候。」客人多時,球叔每月收入數萬港幣。到了70年代,香港已有30多位「寫信佬」。那時候長途電話費昂貴,很多客人依舊會找球叔代寫書信,有中文信,也有英文信。

  細聽家常 從不多問

  有些熟客,一光顧便是十幾二十年。他們閒聊家長裏短時,球叔總會耐心細聽,從不多問。「我知道了很多客人的家庭故事,但要幫他們保密。」球叔說,這是「寫信佬」的行業規矩。

  到了上世紀80年代,香港開始普及教育,市民的教育水平不斷提高。之後,隨着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找球叔代寫書信的客人愈來愈少了。

  1997年香港回歸後,特區政府推行「兩文三語」政策(兩文為書寫中文、英文,三語為講廣東話、英語、普通話)。特區政府公函及大機構的文件均為中英文版本,找球叔閱讀及回覆英文書信的人也不多了。

  曾經光顧書信攤的很多客人都用上了手機和電腦,但那台老式打字機仍然佔據着球叔辦公桌的「半壁江山」。油麻地玉器市場裏,也僅剩下三四位「寫信佬」。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